《經濟學人》13日以「台灣病」為題,揭開台灣在晶片主導、出口獨強的成功故事背後,長期低估的貨幣卻造成高額經常帳順差與潛在金融風險。(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經濟學人》本月13日以「台灣病」為題,談論台灣在強勁的出口背後,貨幣卻長期被低估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等問題,相關報導引發關注。愛卡拉共同創辦人程世嘉近日在臉書發文發表觀點,認為台灣的困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問題,央行目前的處境尷尬,如果放手讓台幣大幅升值,那龐大的未避險部位恐瞬間蒸發。知名數位創作者侯宗佑週六(15日)引用程世嘉臉書文章,大讚程世嘉的觀點很中肯,並認為沒有完美國家,只有漸進改善。
侯宗佑週六(15日)在臉書發文稱,說穿了就是這樣:台灣的現況就是餐具櫃子裡層層疊疊又東倒西歪的玻璃器皿,你說有沒有問題?有,歪歪斜斜誰看了都覺得不對勁。但難道要打開來修理嗎?千萬不行,櫃門一開就全部摔碎,到時候連東西都沒有了,是要修理什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跟你說台灣的OO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施行XX政策就可以解決的人,侯宗佑覺得只有2種,不是明知其不可為的騙子,就是活在理論象牙塔的不接地氣的傻子。
台灣這樣很悲哀嗎?侯宗佑認為,其實也不會,他留學過英國,也留學過美國,他研究這些國家的社會系統之後發現,每個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先進國家,其實幾乎都是一個不能打開、無法修理的餐具櫃子。
侯宗佑表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完美的國家,稱他大概有十幾個不同國家的朋友,每個聊天的時候都可以跟他抱怨一堆。美國朋友抱怨醫療系統過度商業化、社會安全網薄弱、基層教育崩潰、宗教保守勢力介入太深;德國朋友抱怨車廠獨大綁架國家政策、官僚制度僵化、公共政策可以拖到十幾年;日本朋友抱怨工時超長、職場上各種難以打破的階級跟規章條例。
韓國朋友則抱怨,根本喘不過氣的各種競爭壓力(包括嚴重的外貌協會)、低到不行的女性人權;北歐朋友抱怨稅率太高、阻礙創新,覺得「什麼先進的東西都在美國」;至於英國,英國不用講了,跟他們說台灣最近這幾年常有人抱怨物價狂飆、而且健保問題也很嚴重,他們回說他們身為倫敦的教授,薪水只租的起通勤一個半小時的地方的房子(更別說買房了),然後說台灣健保夠好了,要不要看看英國NHS排隊看病要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
侯宗佑稱,就是因為這樣聽了一輪世界朋友的抱怨,聽了10年,最後他才決定回到台灣。畢竟台灣是我們的家。
侯宗佑表示,雖然我們不可能一下讓台灣變得更好,而且一次只能調整一點點(而且你還只能祈禱一邊調整這個廚具櫃的時候,不會摔碎東西),但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家,我們自己才會知道怎麼樣可以慢慢的,一點一點地,一個一個杯子的想辦法喬正。
就像別人稱讚我們的健保時,我們一方面可以覺得「對,健保真的好用」,但同時也能理解台灣醫療系統的結構真的是有很大問題;同理,當別人批評我們的「台灣病」,我們一方面可以覺得他們說的有些問題的確存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了在這些因素的背面,也許正是台灣在某些層面上擁有今天的優勢的原因。
侯宗佑認為,任何稱讚跟批評,我們都要帶著警覺,思考這樣的意見有沒有可能過於簡化。尤其,如果這不是他們的家,更是如此,評論簡單,當家難。
侯宗佑稱,沒有一件事是簡單的,任何的改變,都必須要謹慎、小心,一步一步的微幅嘗試,這才是一個已經相對成熟、上軌道的國家想變得更好的時候,比較可行的方式。
文章最後,侯宗佑謝謝經濟學人的觀察與建議,表示「我們會參考,然後想想看也許可以怎麼在不摔碎東西的前提下調整,這就是我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