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 程世嘉直言:央行若讓新台幣大幅升值壽險業曝險將蒸發

2025/11/15 12:13

《經濟學人》撰文談「台灣病」引發討論。(歐新社資料照)《經濟學人》撰文談「台灣病」引發討論。(歐新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經濟學人》週四(13日)以「台灣病」為題,談論台灣在強勁的出口背後,貨幣卻長期被低估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等問題,相關報導引發關注,央行也立即做出回應。愛卡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今(15)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灣的困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問題,央行目前的處境尷尬,如果放手讓台幣大幅升值,那龐大的未避險部位恐瞬間蒸發。

針對《經濟學人》報導引用其編製之大麥克指數指稱,我國中央銀行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導致台灣經濟金融產生多項問題,央行昨(14)日晚間作出5點回應反擊,程世嘉表示,從表面上的辯論中,央行是無懈可擊的,但在這5點聲明中,央行對於《經濟學人》提出的最嚴重指控卻隻字未提。

程世嘉指出,《經濟學人》提出的「壽險業的貨幣錯位(Currency Mismatch)和「金融未爆彈」是核心所在,央行不敢讓台幣大幅升值,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出口商」和外銷,但更深層的理由是央行必須保護台灣現有的「金融體系」。

文中表示,「台灣病」本質上是一個「政策陷阱」,過去數十年的巨大順差,創造了海量的外匯,面對長期的巨額順差,央行在管理匯率穩定與外匯存底規模之間需要尋求平衡。在此過程中,央行的政策工具引導了壽險業將資金大舉配置在海外,結果現況是壽險業坐擁超過7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1.85兆元)的國外投資,而其對保戶的負債,卻絕大多數是以新台幣計價。

程世嘉指出,央行現在處境尷尬、比較像是「人質」的角色,被結構綁架。如果放手讓台幣大幅升值,例如升值20%那龐大的未避險部位將瞬間蒸發。根據經濟學人所引述的美國經濟學家塞澤(Brad Setser) 與楊格(Josh Younger)的估計,這個未避險的曝險部位高達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4兆元),約佔台灣GDP的四分之一。如此龐大的曝險一旦引爆,壽險業將會集體破產,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經濟學人》警告,美方可能施壓推動新台幣升值,程世嘉則認為,報導完全忽略了地緣政治的現實,在2025年的現在,台灣對美國的價值不只是貿易,而是「安全」與「科技」。因此對美國而言,首要利益是確保台積電的AI晶片供應鏈穩定。如果強迫台幣升值,導致台灣爆發金融危機,進而影響晶片生產,這對美國將是「國安級」的災難。

談到《經濟學人》所描述的「高房價」和「低薪資」等痛苦症狀是如何形成,程世嘉表示,這必須深入到系統的內部,檢視那些為這個「政策陷阱」提供養分的「在地共識」與「結構性失靈」。程世嘉點出,台灣一直存在兩種看似合理,但是造成長期政策歪斜的迷思,包括「出口必要論」,認為台灣就是靠外銷,必須壓低匯率,以及「小島宿命論」,認為台灣的硬體產業排擠了其他產業,但這是不得不的犧牲,因為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只能傾斜發展。

程世嘉也認為,《經濟學人》高估了匯率對「生活成本」的直接衝擊,在政府大量的「財政補貼」下,台灣不看房價的「生活開銷」驚人地低。另一方面,台灣的低生活成本也源於長期的「低薪結構」,這使得服務業的價格得以維持在低檔。這兩者共同創造了一個「物價很便宜」的假象,讓大眾對匯率問題的敏感度降低。

至於在房價問題上,程世嘉提到,由於華人「有土斯有財」的文化信仰,創造了一種近乎非理性的需求。這也反映在台灣民眾願意去接受一個高達 16 倍的「房價所得比」。如果說央行點火、文化助燃,那真正引導這場大火燒向房地產的,是台灣「再分配機制」的失靈,也就是「稅制」的根本缺陷。無論是房地產價格的失衡,還是以「淨資產」計算的貧富差距擴大,深層原因都來自於「稅制」的根本缺陷。

以上述幾項背景來看,「台灣病」的系統全貌就呼之欲出,程世嘉表示,這是一個「貨幣」、「財政」、「稅制」和「產業」四方盤根錯節造成的複雜共生結構,央行為了保護產業傾斜長期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廉價資金」。政府則透過巨額的水、電、油價補貼,來壓制廉價資金本應帶來的「一般商品通膨」,以此平息民怨。

程世嘉直言,台灣陷入了自己創造的「多重政策陷阱」,央行早已不是一個自由的決策者,它被「金融系統穩定」給綁架;而整個國家,則被一個以「扶持硬體出口」為名,實則「補貼民生、鼓勵堆積資產」的財稅結構給綁架了。這導致央行只能繼續犧牲國內的購買力和資產價格,來換取整個共生結構的表面穩定。台灣現在就是一個「超級恐怖平衡」的地方,匯率,只是部份的因,也只是部份的果。長達50年的政策傾斜,所有因果早已混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