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防詐論壇】童政彰:督促公私部門 提高阻詐精準度 兼顧有效性及影響性

2025/11/05 21:04

銀行局局長童政彰。(記者張嘉明攝)銀行局局長童政彰。(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自由時報今天舉辦「全民防詐論壇」,主題銀行防詐第一線,實務座談:防堵金融詐騙的盲點與關鍵守門人。銀行局長童政彰表示,未來阻詐的方向不變,因為詐團不會休息、也不會鬆手的,將持續要求金融機構朝向四大面向,再檢討精進執行方法,包括「精準調控」、「24小時專線設置」、「迅速回應解控」與「模型優化」;鼓勵金融機構跨界合作,打造科技防詐新境界,並且強化第三方支付業者虛擬帳號管控,即時有效識別高風險外籍人士金融帳戶。

這場實務座談,與談人包括:銀行局局長童政彰、中華郵政副總經理陳棟梁、中信金控法遵長湯偉祥、合作金庫銀行法遵長吳淑鈴、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總經理王遠平。

首先,童政彰表示,就我國打詐績效來看,透過臨櫃關懷,累計已經成功攔阻2萬4千8百多件,攔阻詐騙金額177億元;其中,銀行通路櫃台今年一到八月,成功攔阻了1萬0290件,攔阻金額80億元。金管會肯定金融機構對打詐付出的努力,各金融機構採行帳戶控管措施,已展現初步成效。

其次,警示帳戶增幅已明顯趨緩,根據統計,從2022年1月起,警示帳戶每月約增加2千至3千戶,今年6月起每月增加數百戶,月增率明顯趨緩,並於今年9月底首次出現負成長。另外,37家警示帳戶觀察指標受評機構中,今年4月底僅有10家警示帳戶數、較上月底減少,至9月底已有25家較上月底減少。

童政彰指出,金管會非常重視打詐阻詐的五大議題,包括科技、責任、精準、臨櫃、協力,尤其,科技阻詐扮演一個非常重要角色;他直言,我們面對的「詐團」,是有組織、有規模, 而且是跨國性,所以,我們就不能用單點的方式,否則,一定打不過詐團;未來要充分運用及導入科技力,像是數位身分證運用等,台灣是AI大國,我們更加要好好運用這項優勢。

近來銀行執行阻詐相關措施,成效如何?少數銀行引發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之爭議,如何改善?童政彰回應,已督促個別銀行檢討改善,並提醒所有銀行,應衡平考量金融服務之便利性與安全性;包括事前宜評估擬採取措施之有效性及影響性,依風險基礎方法評估適用對象,以及實施後可能影響等;實施時宜有適當配套措施,例如於不妨礙控管效果之前提下,以適當方式通知客戶相關服務變動,以及申請恢復使用之方式;對於經控管之帳戶,提供迅速回應處理之客訴窗口等。

此外,童指出,詐騙犯罪日益複雜,透過網路跨境投資隱蔽性高之加密虛擬貨幣等各式各樣詐騙犯罪,因此,必須整合政府各部會及企業與民間人力與資源,共同對抗詐騙,政府成立打詐國家隊,期能跨部會、公私部門協力合作一起打擊侵害全民的詐騙犯罪社會性問題。透過公私部門或跨機構合作,提高阻詐精準度。

如何即時有效識別高風險外籍人士金融帳戶,童政彰表示,有鑒於外籍人士警示帳戶占全部警示帳戶之比率偏高,金管會與移民署及勞動部合作,由聯徵中心介接移民署資料庫,自2024年7月起,金融機構可查詢取得外籍人士出境等資訊。此外,亦督導銀行公會研定「疑似涉及不法高風險外籍人士存款帳戶控管實務建議意見」,規範疑似涉及不法之態樣及可採取之處理措施等,以供各銀行對高風險外籍人士存款帳戶採取管控措施。

此外,鑒於詐騙案件之非法金流,如流竄到境外或虛擬資產,往往加重監控追查金流之難度;童政彰說,為能及時將疑似不法金流攔阻於境內,金管會督導財金公司與銀行公會共同籌組「金融阻詐聯防」專案小組,規劃建立電子化即時照會、前期金流查詢,以及建立警示帳戶聯防廣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