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稀土的壟斷僅在初級加工階段。(美聯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中國全面升高稀土出口管制引發全球疑慮,並迫使美國暫停擴大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認為稀土是足以令西方屈服的戰略資源是錯誤想像,中國壟斷的是稀土初級加工,在更為重要的稀土合金上,卻大幅依賴從歐美的進口,可以說雙方存在的是依存關係,稀土管制受創最慘重的將是中國本身。
《德國之聲》中文版指出,《法蘭克福匯報》標題為《稀土只是一位虛幻的巨人》的評論寫道,中國宣佈稀土管制後,層出不窮對稀土短缺的警告讓人產生北京隨時可以動搖西方工業基礎的錯覺,但根據貿易數據,這樣的稀土恐懼完全沒有事實根據。
該文說,歐盟去年進口750萬美元的稀土金屬,其中3分之2來自中國,德國進口額220萬美元,3分之2來自中國。換言之,稀土涉及的僅是區區數百萬美元的交易。
與此同時,歐盟在比稀土原料更為重要的稀土合金上並不依賴中國。歐盟去年對此進口略高於1億美元,其中30%來自中國。然而歐盟的出口額要高於進口額,儘管歐盟進口量高於出口,但歐洲進口1噸稀土合金約8000歐元,而出口卻高達1噸2萬歐元,價格落差彌補了數量差異。
該文說,對照美國,雖然美國稀土進口90%來自中國,但總金額只有2500萬美元,反觀,美國則對中國出口1.9億美元的稀土合金,亦即,中國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實際上遠超過美國對中國的依賴。
總體而言,中國每年需進口14億美元稀土合金,出口僅4億美元,究其原因在於中國是全球電子產品的世界工廠,智慧手機、電腦等生產均需使用大量的稀土合金。如果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打擊最嚴重的將是中國的製造業,因為如果沒有稀土合金,高科技零件的生產將迅速陷入停頓,這種與西方存在的相互依存關係,使稀土根本無法成為中國有效的地緣政治武器。
該文說,15年前中國也玩弄出口管制手段,對稀土實施出口配額制度,結果稀土價格迅速飆漲,一度上漲10倍之多,但需求量不久就下滑,因為西方開始尋求節約材料的方式,並開發替代產品。因此稀土不可替代之說僅是神話,兩年後稀土價格降至出口管制前的水準,中國也隨即放寬出口管制。
如今,情況逆轉:中國進口的稀土合金已超過出口,因此,中國想複製當年的管制策略已行不通。事實上,中國的壟斷地位僅存於稀土的初級加工階段,更為重要的工業產品層級,中國毫無優勢可言。因此稀土是中國地緣政治利器的說法完全是經不起推敲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