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稀土以外 美媒曝中國還有3個產業威脅供應鏈

2025/11/05 15:09

美媒報導,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控制,除了掌握稀土關鍵礦產外,鋰離子電池、成熟晶片和醫藥原料也佔據著絕對優勢。(彭博)美媒報導,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控制,除了掌握稀土關鍵礦產外,鋰離子電池、成熟晶片和醫藥原料也佔據著絕對優勢。(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除了可以利用稀土進行全球供應鏈控制,北京的手段遠不止這些關鍵礦產。中國在其他三個產業:鋰離子電池、成熟晶片和醫藥原料,也佔據著絕對優勢,掐住全球產業供應鏈。

美國華爾街日報5日報導,一旦中國企業主導供應鏈的大部分環節,並在此過程中向全球市場大量投放低價產品,北京就會實施出口管制,從而利用自身優勢,對競爭對手的經濟體造成衝擊甚至威脅。有時,其他國家可以以更高的成本採購替代品,但在其他情況下,卻很難、甚至幾乎不可能在中國以外找到供應商。

中國控制和威脅世界產業供應鏈的第一項利器是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電動車、儲能和消費性電子產品。誰掌握了鋰離子電池,誰就在汽車技術和綠色能源領域擁有優勢。

全球排名前兩位的電池生產商均為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即使電池產自其他地方,其內部組件也離不開中國的大量投入。根據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中國供應商生產全球79%的電池正極材料和92%的電池負極材料。

電池也使用鋰等其他材料,其中中國生產商在精煉鋰市場佔有63%的市占率。此外,中國也控制全球80%的精煉鈷和98%的精煉石墨供應。

今年,中國採取措施鞏固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確保其技術不會洩漏給競爭對手。7月北京方面表示,將要求對某些與鋰離子電池製造相關的海外技術轉移頒發許可證;10月又開始要求對某些製造設備和正極材料出口頒發許可證。

第二項是成熟半導體晶片。

中國目前約佔全球成熟半導體產能的三分之一。儘管這些晶片的生產難度低於尖端晶片,但它們對汽車、消費性電子和國防等行業仍然至關重要。

同時,鎵和鍺等礦物被廣泛應用於晶片(包括先進晶片和成熟晶片)以及其他半導體產品,例如光伏電池。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到2024年,中國將佔全球鎵產量的99%。美國地質調查局也表示,中國是世界領先的鍺生產國,但未提供具體數字。

中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半導體製造能力,旨在實現自給自足。這引發全球對中國成熟晶片產能過剩的擔憂,認為這可能會壓低其他生產商的獲利能力,並最終將它們擠出市場。

中國於2023年宣布對鎵和鍺實施出口限制,要求對外國出口進行許可。

近日,中國禁止出口荷蘭公司Nexperia生產的成熟晶片,這些晶片主要用於汽車照明和電子產品。這些晶片主要在歐洲生產,但最終從中國出口到世界各地,並在中國進行加工和封裝。中國表示,阻止這些出口是荷蘭政府從前中國母公司手中奪取Nexperia控制權後的報復行為,而Nexperia的前中國母公司已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

第三項是製藥。

雖然在美國藥局或櫃檯出售的藥品通常不會標明中國製造,但中國經常供應藥品中的活性藥物成分或用於製造這些活性成分的前體化學品。

美國進口的大部分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和布洛芬(ibuprofen)都來自中國。它們分別是泰諾藥品(Tylenol,止痛藥)和安舒疼(Advil,非處方止痛藥)的活性成分。中國也是抗生素原料的重要生產國。

美國從歐洲進口大量品牌藥,而仿製藥則嚴重依賴印度。然而,印度生產的仿製藥中使用的相當一部分活性成分卻源自中國。

2015年,中國將藥品和醫療器材生產列為產業優先發展方向。近期,中國表示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支持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材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