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中東天然氣大國 與美關係微妙生變?

2025/10/15 06:47

卡達憑藉龐大的能源資源、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靈活多元的外交策略,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舞台的重要角。(示意圖,彭博)卡達憑藉龐大的能源資源、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靈活多元的外交策略,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舞台的重要角。(示意圖,彭博)

以色列空襲卡達 美國默許?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卡達,這個面積不大的中東國家,卻憑藉龐大的能源資源、主權財富基金以及靈活多元的外交策略,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舞台的重要角色。以色列對其首都發動空襲,針對哈馬斯高層,凸顯卡達在中東和平調解與地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卡達不僅是多國外交斡旋者,也透過全球投資擴大影響力,與中國、俄羅斯及美國等國家保持微妙平衡。

今年9月9日,以色列為了打擊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高層,對卡達首都杜哈發動空襲,造成至少6人死亡,震驚國際社會。

據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報導,9月29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與川普及卡達總理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 Thani)的三方通話中,針對以色列攻擊杜哈、侵犯卡達主權表示遺憾,並強調以色列未來不會再進行此類攻擊。卡達外交部表示,這次通話是美國為解決以色列侵略行為所造成的影響而做出的努力。

10月1日,美國白宮也宣布,總統川普已於9月29日簽署行政命令,承諾為中東關鍵盟友卡達提供類似北約盟邦的安全保證。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所締結之協議或條約需參議院通過才具有法律約束力。川普藉由行政命令提供安全保證,雖可繞過參議院審查,但未來總統也沒有義務履行,使得這項承諾仍有不確定性。

而事實上,在先前空襲發生時,一名以色列官員向當地媒體《Channel 12》透露,美國總統川普為此次在卡達的攻擊「開綠燈」。此外,《BBC》資深國安記者Frank Gardner也指出「以色列空軍不可能在沒有獲得美軍某種形式批准的情況下執行這次行動。為什麼?因為卡達駐有中東地區最大的美軍基地Al Udeid,那裡是聯軍空中作戰中心。」

對此,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否認」默許以色列空襲卡達,表示美軍曾提前向他通報以色列將對杜哈發動襲擊,他隨即指派美國中東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通知卡達,但最終因時間過於倉促,未能阻止攻擊發生。川普強調「這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決定,不是我下的決定。」

卡達的外交策略強調平衡多方利益,既維持與美國及歐洲盟友的傳統合作,也積極拓展與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和能源合作。(資料照,路透)卡達的外交策略強調平衡多方利益,既維持與美國及歐洲盟友的傳統合作,也積極拓展與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和能源合作。(資料照,路透)

卡達長期採取多元外交策略

眾所皆知,卡達長期採取多元外交策略,善於強化優勢、巧妙迴避劣勢,靈活維持與美國、歐洲、中國及俄羅斯等大國的合作關係。卡達如何在大國角力中取得安全與利益?答案藏在其精準布局的「多軌外交」。

美國在杜哈設有軍事基地,是美國在中東的核心據點。卡達提供主權讓渡與後勤支援,美方則在安全承諾、情報合作與區域防衛上回報。卡達作為美國第12大對外軍事銷售夥伴,當地軍購數據顯示,卡達向美國採購包含F-15戰機、愛國者防空系統與預警設備,軍事合作程度遠超多數中東鄰國。即使華府對卡達資助哈馬斯、與伊朗互動感到不安,也不至輕言施壓制裁。

此外,美國與卡達擁有悠久的貿易歷史和穩固的商業關係,今年5月白宮宣布,美國與卡達達成超過2435億美元的多項投資協議,為雙方規模高達1.2兆美元的未來經濟合作奠定基礎。川普政府鼓勵卡達增加在美國市場投資,透過卡達主權基金QIA進行股權、基建及能源投資,進一步鞏固雙邊經濟關係。這種經濟連結增強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也使卡達在外交政策上保持對美國的依存度,同時保留與其他大國合作的空間。

中國則正逐步取代歐洲,成為卡達液化天然氣的長期大客戶。雙邊早已簽署為期27年的供氣協議,並在港口建設、通訊技術與自由區等領域合作。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卡達被視為中國向中東擴張的金融和交通樞紐,卡達參與「一帶一路」框架,但避免觸及軍域合作,保持經貿合作不踩美國紅線。北京把卡達視為能源穩定供應國,卡達則透過中國市場分散對歐美的依賴。中國已成為卡達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卡達是中國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國。

至於卡達與俄羅斯,兩國同屬全球天然氣主要輸出國,雙方在價格協商、油氣市場政策與產量控制上有長期互動。卡達主權基金QIA過去入股俄國能源巨頭Rosneft,也與莫斯科保持開放溝通。儘管兩國在敘利亞戰爭與伊朗議題互有分歧,但卡達不採取對抗立場,反而透過投資與能源議題維持渠道,形成「可合作、可疏離」的策略空間。

卡達的外交策略強調平衡多方利益,既維持與美國及歐洲盟友的傳統合作,也積極拓展與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和能源合作。近年來,卡達與中國簽署多項投資與基建協議,包括能源、交通及金融領域合作,並在俄羅斯投資能源基礎設施,雙方簽署投資協議。這種外交平衡不僅提升卡達在中東的影響力,也讓其在全球政治與經濟領域保持自主性。

卡達正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逐步拉近與北京的距離,讓美國對卡達角色的重新審視。(資料照,路透)卡達正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逐步拉近與北京的距離,讓美國對卡達角色的重新審視。(資料照,路透) 

華府智庫警告 台灣天然氣過度依賴卡達

美國似乎緊盯卡達,從台灣能源警訊看出「中國因素」。今年7月,美國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FDD)赴台兵推,模擬中共在不開一槍下,利用經濟戰封鎖台灣能源進口,使台灣社經制度崩潰。卡達與台灣已簽訂供氣27年的合約,然而,在9月時FDD示警,台灣液化天然氣進口有「30%仰賴自卡達」,而卡達容易受中國施壓,可能成為中共發動能源戰的攻擊破口,台灣應思考是否尋求替代。

不過,這恐怕不只是台灣的能源議題,更反映美國對卡達角色的重新審視,一個富裕卻日益靠近中國的盟友。卡達在全球能源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世界最大LNG出口國之一,它不僅掌握對歐洲的能源供應命脈,也是亞洲主要氣源國。

中國與卡達在2022年簽署為期27年的LNG長約,是中國史上最長的天然氣供應協定。此舉讓美國戰略圈警覺,卡達正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逐步拉近與北京的距離,讓華府智庫與國會幕僚開始質疑,這樣的能源結構是否削弱了華府的地緣影響力。

這種不安也延伸到更廣泛的供應鏈安全問題。FDD的報告提醒,北京已在多國基礎設施中植入惡意軟體與後門,並藉由「能源—基建—數據」三合一策略滲透全球。對台灣而言,港口、機場與能源輸入端口都可能成為潛在風險;對美國而言,卡達的能源中樞角色,若與中國科技或軍事生態掛鉤,將是地緣政治的新隱患。

卡達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它不僅是其經濟命脈,更是外交武器。(資料照,法新社)卡達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它不僅是其經濟命脈,更是外交武器。(資料照,法新社)

擁全球最大主權基金 是「經濟防彈衣」

如果說卡達的外交策略是靈活的平衡術,那麼支撐這一切的底層力量,就是其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卡達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QIA)。QIA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資產規模約為5260億美元,它不僅是卡達的經濟命脈,更是其外交武器。

QIA的投資遍布全球,從倫敦的碎片大樓(The Shard)到瑞士信貸,卡達的資金滲透於歐洲金融、能源與基建核心。近年來,QIA更大舉進軍亞洲市場,特別是與中國、東協以及印度的合作,成為其對沖美國風險、拓展新經濟圈的重要策略。

「卡達的錢不只是投資,而是一種談判籌碼。」事實上,卡達透過QIA建立「經濟外交」,在全球金融與實體資產佈局,讓任何可能制裁它的國家,都必須先考慮經濟後果,這些資產讓卡達得以在國際社會擁有一張「經濟防彈衣」。

這樣的策略,也讓卡達能在地緣政治危機中屢屢化險為夷。2017年,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巴林與埃及對卡達斷交,指控其資助恐怖主義。當時,卡達並未陷入孤立,而是迅速透過與土耳其、伊朗開放貿易通道,以及加碼對歐洲能源供應,成功撐過經濟封鎖。卡達用行動證明,它不是被動的石油國,而是能以金融實力「抵禦政治圍堵」的主權體。

卡達或許是21世紀全球權力轉移的縮影。它既是能源強國,也是金融巨頭,更是外交戰略家。在美中俄三角競逐下,卡達以靈活策略維持「小國大影響」,但也讓它成為所有大國都想「籠絡又防範」的對象。以色列對杜哈的空襲,或許只是表象;真正的戰場,是資金、能源與影響力的博弈。卡達能否在衝突邊緣保持靈活立場,而不被捲入大國對抗?也將左右中東未來秩序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