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奈米製程洩密案,疑流向日本半導體設備大廠「東京威力科創」。(彭博)
東京威力科創竊密 台積電至今未提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5年8月,台積電(TSMC)驚爆內部洩密案,9名工程師在職期間企圖竊取2米先進製程的機密,且將相關資料流向日本企業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TEL),震驚業界。
據報導,台積電機密資料外洩案中的9名人員,其中3人是台積電2奈米試產人員,利用手機翻拍大量機密資料,其餘涉案6人為研發中心人員。根據了解,被竊取台積電2奈米資料,均流向東京威力科創的1名設備工程師,該名設備工程師曾在台積電系統整合部門任職。
分析師指出,台積電2奈米(N2)製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矚目的焦點。台積電已在2025技術論壇上公開表示,N2將採用GAA nanosheet 晶體管結構,並預計在2025–2026年進入量產。根據官方資料指出,N2 缺陷密度(D0)改善曲線優於 N3,顯示良率與進度符合計畫。
2奈米洩密事件爆出後,市場分析師建議,台積電應立即提告東京威力科創,外界建議應一併提告,至少要求取得10–20%的免費技術股份,或要求賠償數百億美元的設備折抵。
分析師指出,對照昔日台積電前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離職,洩漏營業機密給南韓三星,台積電提告並緊咬梁孟松,訴訟纏鬥近4年,。這次台積電處理僅先火速對涉入洩密案的員工進行解職並提告,卻未公布是否大砍東京威力科創採購金額,令市場不解。
媒體指出,台積電內部對於近來公司心態偏向「日商設備商」感到疑惑,尤其發生2奈米機密外洩後,公司多數人明知是東京威力科創與台積電先進製程對接人員「聯手」竊取,但公司卻刻意淡化,在事件曝光後也隻字未提,也未向東京威力科創提告。
市場疑惑台積電的「冷處理」,半導體供應鏈則道破,因為東京威力科創對台積電太重要了。
東京威力科創是全球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商。(擷取自網路)
取得台積電參數 TEL可壓縮研發時間與費用
日本東京威力科創是全球唯一擁有沉積、塗佈/顯影、蝕刻、清洗四大連續製程設備之公司,是晶圓片進入EUV曝光前重要步驟。由於東京威力科創(TEL)在EUV光刻塗佈/顯影工具市佔率接近100%,只要EUV出貨,其將同步受惠。
根據2025財報顯數,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其合併銷售額達2.4兆日圓,營業利益6973億日圓,研發費用約2500億日圓,研發比重接近營收的10%。
半導體供應鏈指出,東京威力科創若能提前掌握台積電的關鍵參數,例如蝕刻選擇性、薄膜沉積速率、臨界尺寸控制,即可避免試誤成本,直接壓縮研發時間與費用。
分析師認為,台積電與東京威力科創的技術交會點極多,若有任何製程參數或 know-how 被外洩,都可能直接縮短東京威力科創的研發週期,影響未來設備標案的競爭格局。
東京威力科創現今是全球四大設備商之一,但在1963年創立之時,只是幫美國廠商Fairchild Semiconductor在日本販售晶圓製造設備的代理商。
當時,東京威力科創靠著日本半導體產業起飛的紅利,從「跑腿」逐步累積know-how,後來自己投入研發,才變成今天的全球四大設備商之一。分析師認為,東京威力科的出身並非「科技創新」,而是「市場通路」,從代理起家卻能成功轉型,顯示其商業敏銳度。
據了解,東京威力科創早在2000年代,就引入全球化管理,甚至將部分管理層設在美國,並鼓勵 「自由與責任」文化,與傳統日企的嚴謹、甚至僵化成鮮明對比,在日本企業中是獨樹一格。
目前東京威力科創據點遍布19個國家、共計87個據點。其中,台灣員工人數僅次於日本,足見台灣半導體地位之重要性。這也是為何檢調指控「內鬼竊密」後,全球半導體業界高度關注東京威力科創是否牽涉洩密案、獲利的原因。
市場傳出,台積電2奈米技術外洩遭指流向日本半導體公司Rapidus。(法新社)
東京威力科創同時是Rapidus及台積電供應商
近日,市場傳出,台積電內鬼竊密風暴擴大,台灣檢方查向東京威力科創,「恐燒到日本本社」。據報導,台灣檢方當庭主張台積電洩密案恐另有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共犯,顯示台灣檢方不但劍指台灣東京威力科創,這起洩密風暴也可能波及「日本本社」,現今正在調查中。
市場傳出,台積電2奈米洩密案,已被洩漏給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很巧合的是,Rapidus在7月中旬宣布,成功試產2奈米晶片。
分析師指出,日本政府有心重啟半導體產業復興,與八家企業合力扶植晶圓代工廠Rapidus,作為2奈米晶圓代工,想重新開啟日本製造時代。而東京威力科創作為Rapidus的重要關鍵設備夥伴,也在居中扮演關鍵要角。
資料顯示,Rapidus是日本國家戰略中的關鍵企業,由日本經濟產業省主導成立的半導體公司,於2022年8月由個人股東14人設立,加上日本的8家大型企業,包括電裝(DENSO)、鎧俠(KIOXIA)、三菱日聯銀行、日本電氣、日本電信電話、軟銀、索尼和豐田汽車,共出資總計73億日圓。
Rapidus與東京威力科創有何關聯,媒體指出,Rapidus在2022年8月由曾任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會長的東哲郎和日立製作所出身的小池淳義社長等14人主導成立,
東哲郎曾在去年底表示,極紫外微影(EUV)設備將如期於年底安裝,將有超過200台機台交付,並於2025年3月底前全部就位。之後,試驗生產線將啟動,並開始製造2奈米半導體,交付給客戶。而同時,東京威力科創是台積電、三星以及英特爾在蝕刻、清洗與顯像等機器設備的主要供應商。
對於Rapidus首度公開2奈米試製品,社長小池淳義宣稱,自從去年底搬入EUV裝置,僅花3個月就在EUV裝置上取得成功,這在全球是史無前例的。但此番話被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權錫俊質疑,認為Rapidus一開始就跳過18奈米以下、直達2奈米,這是中國、韓國等晶圓廠都難以達到。
同時,也質疑Rapidus的晶圓廠完工快速,僅以8個月完成,超過一般需要2年;且,導入EUV曝光機後的製程穩定化時間,再到試運轉到第一批測試晶圓的生產時間,都異常快速。
東京威力科創在前執行長東哲郎導入的「股東回報」思維後,徹底改變了東京威力科創的資本策略。東哲郎目前是RAPIDUS 董事長。(彭博)
股東權益報酬率 直追艾斯摩爾
在日本國內,東京威力科創幾乎是設備界的旗艦企業,也是日本設備產業中,少數能與歐美設備商正面競爭的「門面」企業。主要競爭優勢是來自高度利潤與研發投入匹配。
根據東京威力科創的財報顯示,在截至2025年3月的會計年度中,淨銷售額、毛利、營業利益以及淨利均創下歷史新高。同時, 47.1%的毛利率與28.7%淨利率也達到歷史最高水準,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為30.3%。
日媒指出,東京威力科創(ROE)達到30.3%,在全球僅低於荷蘭艾司摩爾(ASML)與美國應用材料(AMAT)等產業龍頭,但已大幅超越多數日本同業僅10%-25%的水準。其背後關鍵,就是東哲郎導入的「股東回報」思維,徹底改變了東京威力科創的資本策略。
據報導,東哲郎在2013年推動與美國應材的合併計畫,儘管最終因反壟斷審查而破局,但卻受到了應材注重股東回報所啟發。
在2015年,東京威力科創首度宣布1200億日圓庫藏股回購,使流通在外股數當年減少約8%。此後,陸續在2020、2023與2024年推出3次回購。透過回購壓低股東權益規模,同時搭配本業穩健的高毛利與營業利潤率,將ROE推升至日企少見的高檔水準,並逐步與美系同業看齊。
分析人士認為,這作法顯示,日本半導體設備龍頭正逐步擺脫「傳統日企保守經營」的印象,透過股東回報政策與全球化佈局,走上與歐美企業相同的資本效率路徑。
此外,在這份財報中,研發支出為2500億日圓、年增達23.2%,顯示東京威力科創願意用資源押注技術進步。分析師認為,在設備業這種高資本支出、高技術壁壘的領域,東京威力科創能保持高利潤與持續投入研發,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市場傳出,截至目前,台積電並未對東京威力科創本社提出告訴,主要有幾大考量。(路透)
台積電投鼠忌器的戰略考量
外媒報導,東京威力科創的四大核心產品(塗佈/顯影、蝕刻、沉積和清洗)佔其產品銷售額的95%。台積電、英特爾和三星等主要客戶的銷售額佔比達50%。
而現場解決方案業務約佔總收入的23%,作為經常性收入來源,為新設備銷售的周期性提供了穩定的平衡。該業務涵蓋維修、備件、升級和二手設備翻新,確保TEL龐大的已安裝設備群(超過9萬6000台)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保持最佳效率。
過去10年,東京威力科創的現場解決方案銷售額,其複合年增長率達14%。
分析師指出,全球的半導體生產設備(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Equipment;SPE)行業高度整合,由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主導,前五家公司佔了產業銷售額的75%,每家企業都有各自的專業領域。而東京威力科創以營收排名全球第四,與應材、艾司摩爾和泛林集團(Lam Research)並列。
根東京威力科創估計,在塗佈機/顯影機、氣相化學蝕刻系統、擴散爐和批量沉積系統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在清洗系統、等離子蝕刻系統、金屬沉積和晶圓探針台方面排名第二。
分析師指出,東京威力科創在關鍵製程步驟上擁有廣泛經驗,與台積電的關係非常緊密。台積電不僅是其最大客戶之一,也是重要的技術合作夥伴。
因此,截至目前,台積電並未對東京威力科創本社提出告訴,僅針對涉案員工依法追訴。專家認為,這種冷處理策略,背後有多重考量。市場認為,現今法律舉證未完整,如果缺乏能證明東京威力科創高層知情或直接受益的證據,台積電就貿然提告,結果是容易敗訴。
回到供應鏈層面,雙方彼此依賴度極高,東京威力科創在EUV C/D工具幾乎壟斷,對台積電二奈米擴產不可或缺。倘若公開撕破臉,將直接影響台積電擴產進度。
另外,日本政府投入數千億日圓補助台積電熊本JASM廠,若台積電高調指控日本最大設備商,未來日台合作動向受到注目。最後是品牌形象管理,因為台積電長年以低調、專注專業著稱,不願陷入口水戰。冷處理能避免市場過度解讀,維持投資人信心。
市場認為,台積電不是「無作為」,而是以「戰略性冷處理」,內部強化資安,外部維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