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走向通貨緊縮,北京將此歸咎於「內卷」現象,這是令中國感到恐懼的新聞熱詞。(資料照,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市場競爭激烈,這種「逼著創新」的環境,同時伴隨著殺價戰、虧損與壞帳,造成價格螺旋式下降的問題往往帶來災難性後果,曾導致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現在正把中國經濟推向不妙的方向「通縮」,最大風險是步上日本後塵。
《紐約時報》指出,北京對這樣的經濟現象感到不安、警惕,將矛頭指向一個新熱詞:「內卷」(neijuan),意思是指「過度、無序的內部競爭」。
分析師指出,中國人常說的「內卷」,其概念源自社會學的「內卷化(involution)」,是指「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無法突破創新,只能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和精緻的過程」。
中國市場競爭常比美國更殘酷,畢竟美國只有少數車廠,但中國卻高達百家電動車企業搶市,在太陽能產業中,零件製造商數量之多,導致全產量高出全球需求的50%,中國鋰電池製造商也達百家,所生產的電池總量也高出全球需求的25%。
據報導,北京曾試圖以行政手段迫使當地企業穩住價格,不要再殺價競爭,同時也指示地方政府縮減補貼,希望壓住「惡性競爭」,但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解決問題,充其量只是對中國更深層問題的臨時補救。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成長嚴重依賴投資,而不是消費支出,這導致產能嚴重過剩,不僅在國內壓縮了利潤,還在海外引發了貿易戰。
《紐約時報》表示,中國對「內卷」一詞的關注,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該詞出現在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的著作中,所提出理由為「印尼無法養活自己,因為該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速度」。
當時,格爾茨用人類學術語「內卷」來描述這種惡性循環,指的是一種不能適應變化的文化模式。他的分析在中國引起了共鳴,正面臨著養活人民的困難。到了疫情期間,「內捲」在中國年輕世代間爆紅,包括2020年清華學生夜間騎車、邊騎邊用筆電的影片走紅,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與「內卷」有關的貼文的閱讀量超過了10億次。
起初,中國保守派人士對於「內卷」這個概念不以為然,斥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症狀。但2024年中國製造商們大量出現虧損,將廉價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導致美國和歐洲得以加徵關稅進行阻擋。
中國官員認為,多個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源不是中國經濟體制,而是企業間在價格上的惡性競爭。 因此,在2024年7月,中國最高權力機構首次把治理「內捲」當作首要任務,並承諾要整治。
《紐約時報》指出,這種敘事轉換對北京很重要:當美歐批評中國以低價傾銷輸出過剩時,北京若以「打擊內捲」自述政策,就能聲稱不是屈服外壓。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甚至把美歐做法形容為「赤裸裸的經濟脅迫與霸凌」。
在美國,透過減少產量、收回信貸以及讓公司破產,市場能解決供應過剩的問題。但在中國則倚重政府的調控手段,約談汽車製造商、銀行經理、水泥生產商以及電商平台等,警告他們不要過度降價,但這類介入措施往往收效短暫。
今年7月,中國的投資支出速降。市場研究公司龍洲經訊認為,這可能是「反內捲」努力的成果。如果這個趨勢無限期持續下去的話,中國經濟會崩塌,北京必然會在危機爆發前調整政策。
報導指出,中國很可能會透過「反內卷」運動得過且過,並希望美國在內的進口國,最終還是吞下中國的過剩產品,但要靠這種「熬過去」來撐起增長,恐怕力有未逮。現今中國最大的風險是重蹈日本式長期停滯的覆轍,陷入難以輕易脫身的長期停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