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螺絲默默支撐美國建設30年,如今卻在貿易戰與匯率夾擊下,面臨存亡挑戰。(擷取自社群平台)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以半導體與電子製造聞名,但除了晶片之外,台灣是美國最大的螺絲供應國,尤其是美國市場的頭號來源,長達30多年穩居第一,從建築、家居到交通設施,美國機場、商場與後院木平台,都少不了台灣螺絲的身影,但現在中國正逐漸成為第二大供應國。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自6月起對鋼鐵與鋁材祭出50%的高額關稅,加上匯率壓力,讓台灣南部的螺絲業者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據報導,位於台灣南部的高雄路竹、岡山一帶,約聚集了1500家螺絲工廠,幾乎8分之1居民直接從事相關產業。當地街道上常見散落的螺絲與金屬碎片,甚至導致車輛輪胎頻繁報修,足見該產業的密集度。
自從鋼鐵關稅生效以來,台灣螺絲廠「世豐」的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20%。先前其工廠是日夜不停地生產1000多種螺絲,這些螺絲大多以客戶的品牌在美國的家得寶(Home Depot)等商店出售。此外,世豐也與一家生產汽車油漆的美國公司合作,將螺絲的顏色與木材進行匹配,生意蒸蒸日上。
世豐指出,現在許多客戶選擇觀望,導致實際上接到的訂單並不多,目前一切都處於暫停狀態,再加上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讓從不虧錢的生意,在今年第二季出現了不少虧損。
除了川普關稅,以及新台幣匯率雙夾殺,台灣螺絲業者還得面對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夾擊。
對此,南台灣大型螺絲廠「路竹新益」總經理蔡仁哲直言,中國螺絲業者的報價,往往比台灣報價還低30%至50%,長期蠶食台灣市占。而螺絲業利潤本就薄弱,如今面對關稅與匯率雙重打擊,產業正逼近臨界點。
據報導,南部的一些螺絲大廠尚能將部分產能轉往中國、越南與菲律賓,但規模有限的中小企業卻毫無轉移空間,生存岌岌可危,現今南部螺絲工廠接連關閉。
市場正在觀察,美國當地的螺絲業者,能否取代台灣供應。對此,家得寶執行長德克爾日前指出並承諾,到明年除美國外,沒有哪個國家占公司總採購量的10%以上。他在5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公司過半的採購量,已來自美國廠商。
然而,「路竹新益」指出,即使是台灣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也難以為其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招募到足夠數量的熟練工人。更何況是處理高溫不銹鋼的工作,要比在晶片廠工作還要辛苦。蔡仁哲直言,「這樣的工作在美國幾乎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