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被收購的案例持續發生。(法新社資料照)
過去兩年 日企已有350件被收購案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多年來,日本企業被收購的案例持續發生。截至今年8月底,外資已對日本企業拋出多達157項收購多數股權的提案,依目前速度推估,全年案件數很可能突破去年的193項紀錄。
日本也曾展現制定規則的能力與地位,在40多年前,包含Sony、夏普(Sharp)、SEIKO、三洋(Sanyo)、佳能(Canon)、山葉(Yamaha)、富士通(Fujitsu)等日本品牌,帶動日本成為「創新」的代名詞。
1980年代日本企業最顛峰的一段時間裡,當時日本媒體用「買下華爾街的靈魂」來形容,日本企業在美國豪擲千金收購的盛況。例如三菱(Mitsubishi)用12.7億美元買下位於紐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Sony於1989年從可口可樂公司手中收購哥倫比亞影業
1989年顛峰之時,全球前20大企業名單中有13家是日本公司,但是到了1990年後,日本經濟嚴重惡化、房地產泡沫化、企業無力償還貸款等,日經濟陷入失落的30年,理所當然,全球前20大企業也不見日本企業出現在榜單上。
日本媒體曾用「買下華爾街的靈魂」來形容,日本企業在美國豪擲千金收購的盛況。(法新社資料照)
日企自我瘦身 打開被收購大門
失去昔日榮光後,日本企業近年不得不展開「自我瘦身」,專注於獲利能力與經營效率,並逐步剝離表現不佳或與核心業務無關的部門,這為許多海外企業打開了「收購」的大門。
從製造業到科技、新能源與消費品牌,外資收購案持續增加,預示著日本企業結構性調整與全球資本流動的新一輪重組。
企業會選擇併購,可以說是進入新領域拿到門票最快的方式,以鴻海來說,買下夏普,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1個案件。
2016年鴻海以3888億日圓取得66%的股權,納夏普為其旗下子公司,成為日本第1家被外資收購的大型電子製造商。(路透檔案照)
東芝記憶體 180億美元賣貝恩資本
夏普自2008年陷入長期虧損,因而尋求外部金援以擺脫經營困境。2012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以個人名義,投資夏普的堺10代廠,並成功讓該廠由虧損轉向獲利,鴻海也希望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更密切的合作。
到了2016年,鴻海宣布以3888億日圓取得66%的股權,納夏普為其旗下子公司,成為日本第1家被外資收購的大型電子製造商。
鴻海買下夏普,這不僅是台灣企業首次成功收購日本大企業的重大案例,更象徵著台灣電子廠從代工思維走向國際化、具備吞併大型日企的能力的轉變。
以其他日企被收購案例來看,2017年東芝的記憶體子公司(現改名「鎧俠」)以180億美元被賣給貝恩資本,這在當時創下外國私募基金在日本最高的收購金額紀錄。
另外,新唐2019年底宣布,將以現金2.5億美元收購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旗下半導體事業並將改名為新唐日本(Nuvoton Japan)。
日企忍痛割愛的事業,卻可能是海外企眼裡的寶貝。當時松下是為了把不在未來規畫內的事業體出售,但在當時,松下的車用鋰電池技術,公認領先全球,也長期是特斯拉最大供應商,而裝在松下鋰電池上的電源管理IC,以及相關技術,因此這1業務被視為是新唐日本最珍貴的資產。
而且有趣的是,新唐在完成收購後1年,新唐日本竟快速轉虧為盈,而前面提到的鎧俠,也在2021年轉虧為盈。
新唐收購Panasonic半導體事業。(路透資料照)
日企積極剝離非核心事業
其他如法國雷諾成為日產汽車(Nissan)大股東、日立金屬(Hitachi Metals)2021年出售給貝恩資本等,都是著名案例。
分析人士指出,併購潮的背後,不僅有日圓長期偏弱、低利率的有利環境,更與日本企業推動「選擇與集中」策略、積極剝離非核心資產密切相關。
不過當然,並非所有外商收購日本公司的行動都成功,舉例來說,加拿大Alimentation Couche-Tard(ACT)在經過了1年努力後,今年7月放棄以46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元)Seven & i Holdings Co.的計劃。
加拿大便利超商巨頭ACT撤回對Seven & i控股的470億美元收購要約。(示意圖,路透資料照)
全球資產重組的最後1塊大蛋糕
分析以台灣企業收購日企為例,指出台灣企業併購日本公司多以「技術+品牌」或「穩定收益」為核心動機,一方面利用日本企業在特定領域的世界級技術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在日圓偏低與資金環境寬鬆的情況下,台灣資本得以用相對合理成本布局。
有分析指出,松下這類日本大集團的通病,就是跨足太多不同領域,不易將資源集中在所需之處,往往拖累轉型,因此放棄非核心事業是必要之痛。
路透社曾評論,日本長期的低利率與日圓疲軟,使國際投資人將日本視為「全球資產重組的最後1塊大蛋糕」(last big prize)。在這股浪潮中,無論是台灣企業尋求技術與品牌,或是全球私募基金鎖定穩健現金流,日本市場都正成為全球併購地圖上最炙手可熱的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