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以真實案例,揭示誤信親人慘況,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夢碎。(示意圖,彭博)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努力20年終於還清房貸,本以為老後生活從此無憂,沒想到惡夢卻在一夕之間降臨。日本一名52歲上班族與妻子省吃儉用多年,提前還清了5500萬日圓(約新台幣1118萬元)的房貸,當晚夫妻倆還開心舉杯慶祝。然而,數月後妻子卻突然拿出一封「法院公文」,赫然寫著他成為某公司1000萬日圓(約新台幣203萬元)借款的「連帶保證人」,瞬間將他們的安穩生活擊得粉碎。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52歲的鈴木誠(化名)在東京一家企業工作,大約20年前,他開始背負了5500萬日圓的房貸,每月需還13萬5千日圓(約新台幣2.7萬元),對當時的薪水來說幾乎是沉重負擔。
他省吃儉用,帶著便當上班,不參加同事聚會,每天直接回家。妻子則一邊打工,一邊精打細算記帳。雖然如此,孩子的教育費和家庭旅行依舊沒有縮水,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20年,兩人終於還清了所有房貸,當看到銀行寄來的「完清證明書」時,他們忍不住歡呼,餐桌上難得出現價格較高的啤酒,兩人舉杯慶祝,感慨萬千。
然而,還清房貸後的某一天,回到家的鈴木卻被妻子遞來一封法院公文,裡頭竟是「支付命令」,指出他成為某家公司高達1000萬日圓借款的「連帶保證人」。他和妻子都一頭霧水,完全沒有印象。調查後發現,那家公司竟是弟弟經營的。
直到這時,鈴木才想起,五年前弟弟曾以「創業需要手續資料」為由,向他借走過印鑑證明與印章,沒想到竟被用來簽下鉅額債務,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他痛苦萬分「沒想到弟弟會背叛我……」。
原以為苦盡甘來的退休生活,卻因最信任的家人而毀於一旦。鈴木夫婦如今只能苦吞惡果,背負起沉重的債務,感嘆一枚印章竟讓他們的未來徹底崩塌。
專家指出,若當事人確實未參與該行為,原則上不用負責。但若曾同意成為保證人,則必須承擔責任。不過,即使是未經他人同意使用印章,由於涉及實體印章與印鑑證明,往往會被推定為本人真意,責任很難推脫。即便證明遭偽造,也可能因「印章管理疏失」而被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