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二輪勝四輪 台灣機車霸全球

2025/09/10 06:46

台灣機車熱潮不只在日本延燒,歐洲市場同樣反應熱烈。(翻攝自motorcycle.com)台灣機車熱潮不只在日本延燒,歐洲市場同樣反應熱烈。(翻攝自motorcycle.com)

日本是台灣機車出口最大市場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機車的設計與製造實力,正逐漸受到全球肯定。根據車輛公會統計,今年前5月台灣機車外銷金額達到28.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53%。其中,日本以8.5億元的出口額遙遙領先,年增幅高達132%,穩居台灣機車最大的海外市場。

台灣機車熱潮不只在日本延燒,歐洲市場同樣反應熱烈。西班牙緊追在後,出口額為4億元,年增115.6%,義大利排名第三,出口額為3.2億元,年增46%。

第4至第10名依序為,以色列1.69億、希臘1.14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1億、德國1.07億、美國1.02億、比利時8千萬、韓國約7990萬。值得注意的是,前10大出口國之中,僅有比利時及韓國出口額呈現衰退。

若以出口數量觀察,今年前5月台灣機車外銷數量9.98萬輛,年增達20.84%,出口量最多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達到2.8萬輛,年增143.75%;第二名是馬達加斯加1.6萬輛,年增54.97%;第三名是日本1.59萬輛,年增111.95%。

車輛公會指出,台灣機車設計及製造技術已完全獨立自主,品質與日本並駕齊驅,廣受國際肯定,並自創品牌行銷國內外,在外銷部分,隨著機車業者赴中國及東南亞投資設廠,整車外銷比率則逐漸提高。

台灣的機車產業曾被視為「代工王國」,依賴進口組裝與技術引進,並依附日系品牌發展,然而,今日的台灣機車不再只是代工工廠,而是建立自有品牌,並在國際市場展露頭角。從東南亞熱銷的通勤車,到歐洲街頭出現的台灣機車,台灣製造正以高品質、技術創新和市場靈活性,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根據車輛公會統計,今年前5月台灣機車出口額年增5.53%。(資料照,圖由光陽提供)根據車輛公會統計,今年前5月台灣機車出口額年增5.53%。(資料照,圖由光陽提供)

台灣是第三大機車出口國

台灣的機車歷史,幾乎就是一部從代工到自立的產業發展史。1960年代,台灣的機車產業剛剛起步,市場需求主要來自本地通勤人口。當時,日系品牌如山葉(Yamaha)和本田(Honda)進入台灣,建立代工合作,台灣企業則以模仿與組裝為主,逐步累積製造技術和生產經驗。那個年代的台灣,機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經濟快速成長的象徵,城市街頭川流不息的摩托車,見證著台灣工業化的腳步。

隨著時間推移,本土品牌開始崛起。1980年代,SYM(三陽工業)、KYMCO(光陽工業)與PGO等品牌陸續成立,逐步嘗試建立自有品牌,從單純的代工轉向市場銷售。政府政策的支持,為產業提供了成長養分,也讓台灣機車有了自我研發和品牌塑造的空間。

進入1990年代,台灣機車銷售量持續穩定成長,外銷年增率更連續突破兩位數,這是過去轉口貿易鼎盛時期無法比擬的成就。對台灣機車產業而言,這一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代表製造業成功轉型,不僅創造可觀外匯收入,也奠定了機車成為充滿潛力的明星產業地位。

自1998年起,台灣迅速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機車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印度和日本。隔年,台灣機車出口量達39.2萬輛,一舉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僅落後於日本與義大利。

台灣的交通環境也塑造了其機車產業的特性,使小排氣量機車成為最合適的產品。這樣的市場特性,成為台灣機車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大優勢。小型車輛容易出口、成本相對低廉,也符合亞洲其他城市的通勤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機車產業從代工工廠慢慢轉型為擁有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者。

另一個優勢在於台灣完整的供應鏈。從引擎、煞車系統到外殼零件,台灣都有成熟廠商提供,讓業者能在短時間內因應不同市場需求調整設計。例如,歐洲部分市場偏好復古風格,台灣廠商就能迅速推出符合美學的款式;若某國家要求增加ABS或智慧儀表,業者也能即時調整。這種靈活反應,是大型國際車廠難以比擬的優勢。

東南亞成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機車需求旺盛,台灣品牌得以快速切入。(示意圖,歐新社)東南亞成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機車需求旺盛,台灣品牌得以快速切入。(示意圖,歐新社)

法國前總統歐蘭德 也愛騎台灣機車

當台灣機車逐步站穩國內市場後,國際化成為不可避免的下一步。對許多台灣品牌而言,真正的考驗並不是能否在國內賣出多少輛車,而是能否在陌生的國際市場生存下來。從東南亞到歐洲,台灣機車的國際征途,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東南亞成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泰國、越南、印尼及菲律賓,這些國家的城市交通模式與台灣相似,機車需求旺盛,台灣品牌得以快速切入,在當地找到了天然的立足點。在這些市場,SYM和KYMCO的通勤車型憑藉耐用性與低油耗,贏得消費者青睞。

台灣機車在東南亞的戰略相對務實,他們主打「耐用、低油耗、維修方便」,這些看似基本的賣點,卻正是當地消費者最在乎的特質。在越南,一款125cc車型,憑藉價格合理與油耗低,成為外送員與學生的首選;在菲律賓,業者透過與當地經銷商的合作,建立了完整的維修與零件供應體系,避免了「買車容易、修車難」的困境。

而在歐洲,台灣也打開市場,德國、法國與義大利等城市街頭,都出現標有台灣品牌的機車以及電動機車,這對於台灣企業而言,是一次品牌價值的突破。歐洲是台灣機車最主要的外銷市場,光陽、三陽每年從台灣生產出口的機車中,有半數銷往歐洲;台灣生產的機車,在許多歐洲國家更是當地速克達機車的銷售冠軍。

相較於東南亞的「大眾市場」,歐洲更像是台灣機車展示新技術的舞台。隨著歐盟嚴格的排放法規逐步實施,燃油機車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電動機車成為未來趨勢。這正好給予台灣品牌一個突破口。曾在2007年,法國前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在還是法國社會黨第一書記時,由助理騎著台灣易維特科技公司所生產的EVT-4000e電動機車,於法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騎車。

歐盟市場的門檻在於法規,特別是環保排放標準。台灣廠商早早投入研發,不僅降低碳排放與油耗,也在電動機車領域積極布局。例如KYMCO與Gogoro皆推出符合歐規的電動機車,甚至搭配換電系統,在歐洲獲得試點合作。能快速跟上法規,讓台灣機車不僅「能進歐洲」,還能搶得先機。

法國前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由助理騎著台灣易維特科技公司所生產的EVT-4000e電動機車。(翻攝自網路)法國前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由助理騎著台灣易維特科技公司所生產的EVT-4000e電動機車。(翻攝自網路)

電動化將是核心策略

不過,東南亞市場並非一帆風順。中國品牌在此以極具殺傷力的價格戰攻城掠地,日本品牌則憑藉長年累積的品牌忠誠度穩坐龍頭。台灣品牌雖能夠在市場找到空間,要想成為「市場主角」,需更多時間與資源投入。

另外,儘管台灣機車在歐洲市場表現亮眼,但挑戰仍在。義大利、德國本土品牌具強大設計與品牌力,日本車則以穩定品質長期占有市場。此外,歐洲電動機車新創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競爭加劇。對台灣而言,歐洲市場的成功已經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象徵著台灣機車從本土市場走向國際舞台,並在技術、品牌與創新上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國際市場從來不缺競爭。中國品牌以低價策略迅速擴張;日本品牌則以高品質和品牌信任度掌握中高端市場。即便是電動機車領域,全球的技術標準、電池成本和政策要求,也讓台灣品牌必須持續投入研發與創新。

未來,台灣機車的發展方向顯而易見。電動化將是核心策略,如何鞏固東南亞市場,同時在歐洲和新興市場建立品牌認知,將決定台灣機車能否在全球舞台上持續站穩腳步。從代工王國到品牌創新者,台灣機車的國際征途才剛開始。

歐盟市場的門檻在於法規,特別是環保排放標準。(翻攝自motorcycle.com)歐盟市場的門檻在於法規,特別是環保排放標準。(翻攝自motorcyc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