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達明陳尚昊:AI驅動協作機器人進化 走向人形與自主系統

2025/08/27 14:41

達明執行長陳尚昊看好公司未來將持續結合數位孿生與合成資料,推動人形機器人落地。(記者方韋傑攝)達明執行長陳尚昊看好公司未來將持續結合數位孿生與合成資料,推動人形機器人落地。(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協作機器人大廠達明機器人(4585)執行長陳尚昊今日出席《經濟日報》論壇時指出,人工智慧正在推動機器人產業加速演進,協作型機器人將不僅止於工業應用,更朝人形與自主系統擴展。達明自創立以來便鎖定「內建視覺與人工智慧」的差異化定位,未來將持續結合數位孿生與合成資料,推動人形機器人落地。

陳尚昊表示,人工智慧可區分為「數位 AI」(Digital AI)與「實體 AI」(Physical AI)。前者如ChatGPT或AI助理,擅長協助安排行程、訂餐飯店,主要停留在虛擬世界;達明則專注於「實體 AI」,透過機器人執行實際任務。他回顧,2012年起團隊投入傳統機器人,但因差異化不足很快轉向協作型機器人,並在 Day 1就將視覺與手臂整合。2015年自廣達集團分割成立達明機器人,2017年開始對外銷售。

「傳統機器人需要設置圍籬,碰到人也不會停,往往造成公安事故;協作型機器人則能在碰觸時立即停止,更安全也更省空間,」陳尚昊說,協作型機器人最大差異還在於介面簡單直覺,能降低操作門檻。達明95%的機械手臂都搭載 AI 與視覺,成為產品核心競爭力。自2019年推出TM AI 以來,分類、物件偵測與瑕疵檢測等應用快速拓展,半導體產業導入AMR搭配手臂的需求尤為強勁。

陳進一步指出,2022年生成式 AI 與大型語言模型出現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與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成為推動新一代機器人的關鍵。透過模擬生成龐大的影像與場景,能在虛擬環境中訓練模型,大幅降低資料蒐集成本,加快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他以「視覺是眼睛、AI 是大腦、機器人是行動」形容未來方向,認為下一階段將朝任務導向(Task-based)的行為模式前進。

談到產業趨勢,陳尚昊指出,機器人產業可統稱為「自主移動系統與機器人(Autonomous Systems & Robotics)」,涵蓋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協作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無人機與人形機器人。目前半導體應用約佔公司營收 25%,海外布局則以墨西哥成長最明顯,與美國製造迴流趨勢連動,看好台灣與日本客戶呼應川普政策進駐,有望帶動後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