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全國救一公司?落漆的半導體巨人

2025/08/27 06:57

在個人電腦時代,英特爾曾是半導體產業毫無疑問的霸主。(資料照,彭博)在個人電腦時代,英特爾曾是半導體產業毫無疑問的霸主。(資料照,彭博)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外媒報導,8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公開談話中透露,美國政府取得英特爾(Intel)9.9%股權,根據協議,美國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購買4.333億股英特爾普通股,相當於其9.9%的股份,總價為89億美元。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X網站上發文表示「這項歷史性協議加強了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導地位,這不僅有利於促進經濟成長,也有助於鞏固美國的技術優勢。」

事實上,近幾週以來英特爾成為川普公開批評的對象。8月初,川普呼籲執行長陳立武立即辭職,指控他與中國有關聯,川普稱陳立武「嚴重利益衝突」,指他涉嫌投資於美國認定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而陳立武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駁斥這些指控是「錯誤訊息」,並強調自己「始終在最高的法律與道德標準下行事。」

《華爾街日報》指出,英特爾早在執行長陳立武被質疑涉中太深之前,其前景就已經岌岌可危。不論誰坐在英特爾的執行長辦公室裡,日子都不會好過,除非這家歷史悠久的晶片製造商先釐清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究竟要專注於晶片設計、晶片製造,還是繼續同時做這2件事。在陳立武剛接任執行長時,還算能夠暫時迴避。他可以先專注在削減成本與把晶片研發拉回正軌,而將這個挑戰延後。但如今,隨著華府政治壓力升高,以及陳立武與董事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他缺乏長期戰略的問題已經難以忽視。

《華爾街日報》認為,陳立武或許能熬過這場來自華府的攻擊,但他在短短任期內的優柔寡斷,只是凸顯了英特爾問題的嚴重性。這家公司曾經是晶片設計與製造的絕對王者,但至少3任前執行長的一連串戰略失誤,最終導致英特爾在製造端輸給台積電,在設計端則輸給超微(AMD)以及蘋果等前客戶。

英特爾曾是美國科技霸權象徵,如今卻成政府補貼和保護政策的目標、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局。先進製程研發遲緩、代工業務接單困難、財務連年虧損、企業治理遭遇內外挑戰,再加上來自對手的激烈競爭,這個昔日的霸主正試圖在風雨飄搖之中尋找新方向,其正在同時面對5個戰場,技術、財務、治理、政治與市場,每一個都足以拖垮它。

8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透露,美國政府取得英特爾9.9%股權。(資料照,路透)8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透露,美國政府取得英特爾9.9%股權。(資料照,路透)

個人電腦時代 英特爾是半導體霸主

若要理解英特爾的今天處境,必須先回到它的昨日。1968年創立於矽谷的英特爾,一開始以記憶體起家,但真正讓它名留青史的,是1971年推出的全球第1顆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這顆小小的晶片,奠定了現代電腦工業的基石。

隨後數十年,英特爾持續以「摩爾定律」為理念推進製程,讓電腦效能以指數級成長。1990年代,Pentium系列不僅成為個人電腦(PC)市場的標準,更透過「Intel Inside」的行銷策略,成功塑造消費者認知,將品牌與高效能劃上等號。

在個人電腦時代,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毫無疑問的霸主,當時,無論是AMD或者Cyrix都遠遠稱不上真正的對手,英特爾的晶片幾乎壟斷整個個人電腦和伺服器市場。在最巔峰的年代,英特爾的毛利率常年維持在60%以上,研發經費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遠超過競爭對手。它的晶片驅動了Windows PC的普及,推動了整個資訊時代的浪潮。

《紐約時報》指出,在過去,英特爾曾孕育矽谷的科技產業,引爆個人電腦革命,英特爾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秉持創辦人之一、第3號員工兼前執行長長葛洛夫(Andrew Grove)的經營哲學,他將英特爾打造為電腦晶片的主導供應商,並建立一種源自他座右銘「唯有偏執者才能生存」的建設性對抗文化。然而,葛洛夫離職後,英特爾難以跟上包括智慧型手機和人工智慧革命在內的主要技術變革,其晶片製造領導地位也隨之削弱。

英特爾曾是美國收入最多的晶片製造商,但由於其大部分業務仍然依賴傳統PC產品,並且難以用最先進的晶片與領先的AI晶片設計與其他廠商競爭,從而失去了AI的成長機會,也因此失去了市占率。幾年以前,英特爾還是市值最高的晶片製造商,直到2020年人工智慧寵兒輝達(NVIDIA)竄出頭並超越它。

英特爾錯過智慧手機與AI的革命,其晶片製造能力也逐漸下滑。(資料照,路透)英特爾錯過智慧手機與AI的革命,其晶片製造能力也逐漸下滑。(資料照,路透)

拒絕iPhone晶片訂單 萬劫不復

《紐約時報》指出,在葛洛夫離任後,英特爾逐漸失去鋒芒。公司錯過智慧手機與AI的革命,其晶片製造能力也逐漸下滑。現在,它更成為美國政府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投資案之一的受惠者,就是川普宣布以約89億美元收購公司股份。《紐約時報》分析,英特爾的4大錯誤決策,成為其從昔日霸主跌落神壇的關鍵。

首先,2005年,英特爾拿到蘋果的Mac晶片訂單,然而,後來當蘋果詢問是否有意生產iPhone晶片時,時任執行長的歐德寧(Paul Otellini)拒絕蘋果提出的為首款iPhone製造晶片的請求,因為他認為蘋果的出價太低。後來隨著iPhone成為轟動性產品,歐德寧對此表示後悔,他受訪曾說「如果我們當初接下來,世界會完全不同。」

第二,英特爾過度依賴個人電腦(PC)與伺服器晶片的高毛利業務,其他研發計畫往往因短期回報有限而被中途喊停。外界批評,這種「灌木叢效應」壓抑了創新,使公司錯失切入新興市場的機會。英特爾高層也曾自嘲,主力的微處理器雖然驅動了PC與伺服器的繁榮,卻會毒害周邊新芽,導致許多新產品專案不是因耐心不足、就是因技術瓶頸而胎死腹中。

第三個錯誤,英特爾放棄GPU研發,眼睜睜看輝達稱王。早期,英特爾內部曾嘗試開發能進行平行運算的晶片,目標是模仿GPU的架構,由於英特爾研發的GPU晶片未能達到預期,公司很快放棄這條路線,這卻讓英特爾失去進軍下一個科技浪潮的門票。2009年,英特爾宣佈取消原定2010年推出的「Larrabee」GPU。當時英特爾若未取消該專案的開發,或能縮短和GPU霸主輝達之間的距離。

其競爭對手輝達堅持在GPU上深耕,並逐步擴展至AI運算領域,在AI浪潮後,幾乎所有雲端巨頭都爭相採用輝達的GPU,在短短幾年內,輝達市值突破4.3兆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

第四個錯誤,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落後,因為無法如期突破新製程,在10奈米與7奈米製程研發不斷延宕。英特爾原訂2015年量產的10奈米製程一再跳票,部分原因是時任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不願採用昂貴得多的艾司摩爾(ASML)EUV(極紫外光)曝光機,這讓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在2015年至2019年間超越了它,市占率也被超微(AMD)搶食,其晶片製造的霸主地位徹底被打破。

特別是18A製程,本被視為英特爾翻身的關鍵。按照計畫,它應該支援新一代Panther Lake處理器,並開放給外部客戶使用。但據產業消息人士透露,良率僅在5%到10%之間,遠低於量產所需的70%以上,這不僅造成成本高漲,也讓潛在客戶卻步。

另外,《路透》曾指出,2017到2018年間,OpenAI曾與英特爾探討多種投資合作可能性,但當時的執行長史溫(Bob Swan)認為生成式AI模型短期內難以實現商業化,擔心投資回報不佳,同時資料中心部門也不願以成本價提供OpenAI所需的產品。最終,雙方合作未能成行,而後由微軟接手投資,在ChatGPT引發的生成式AI熱潮中率先取得先機。

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落後,因為無法如期突破新製程。(資料照,法新社)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落後,因為無法如期突破新製程。(資料照,法新社)

英特爾當前背負政治期待與政策綁架

2024年9月外媒報導,英特爾正與投資銀行合作,以應對其「56年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該公司討論多種方案,包括將其產品設計和製造業務分拆,以及可能取消哪些工廠興建計畫。英特爾的長期銀行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團一​​直在就各種可能性提供建議,其中也可能包括潛在的併購。

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原本以其在創投界的背景,被寄望能帶來新氣象,但上任後,卻同時面對來自董事會與政治層面的壓力,更複雜的是,美國政府在半導體產業上的深度介入。《晶片法案》 雖為英特爾提供巨額補助,但同時也帶來了政治期待與政策綁架,公司戰略不再單純由市場驅動,而必須兼顧「國安」與「對抗中國」的需求。

近日,川普政府以「晶片補貼換股權」入股英特爾,引發熱議,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20日刊出前外交官及評論家羅根(James Rogan)撰寫的文章,他以「美國政府不應該購買英特爾股份」為題指出,英特爾正面臨嚴重虧損與市佔率下滑,代工業務更是血本無歸,羅根警告,投入英特爾恐非最佳策略,更好的策略是鼓勵台積電在美國加大投資,畢竟,英特爾正面臨嚴峻的競爭挑戰。

在全球地緣政治的背景下,英特爾的角色早已超越一家普通公司。美國政府需要它作為「本土製造的代表」,以確保在先進製程上不完全依賴台積電,這使得英特爾即使連年虧損,仍然能獲得政策支持。但市場信心卻是另一回事,股價持續低迷、投資人質疑戰略可行性,讓英特爾陷入兩難。它既要承擔國家任務,又要滿足股東期待,這種矛盾若無法化解,很可能進一步削弱公司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