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核能電力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資料照,路透)
俄烏戰後天然氣飆漲 AI資料中心使電力需求暴增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於7月報導,日本在福島核災的14年後,將要復興核能發電,隨著天然氣價格飆升與對能源需求極高的資料中心興起,日本正在為重啟遭停用的核反應爐鋪路,並計劃未來興建新一代核電廠,重新思考這個位於地震帶國家的核能政策。日本於去年底表示,將允許在現有場址建造新的「核反應爐」,這標誌著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對核能電力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截至2025年,當初因核災關閉的54座核反應爐中,已有14座陸續重新啟用。企業高層與專家表示,核電重啟階段預計將持續至2030年左右,屆時日本將可開始專注於興建新核反應爐,以滿足能源需求並達成去碳化目標。東京大學科技政策教授Kazuto Suzuki預估,多數核電重啟將在5年內完成,屆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等新技術也將更加成熟且成本更低。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這讓日本全面收縮核電政策,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30%降至幾乎為零,也改變了全球對核能技術的支持態度。《金融時報》指出,今年2月,日本修訂了其2040年能源政策方針,取消「盡量減少核能使用」的原則,轉而承諾「最大限度利用可去碳化電力來源,如再生能源與核能」,希望將核能佔比從當前的8.5%拉升至2040年的20%。
政策轉向的關鍵原因之一,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天然氣價格飆漲,重創依賴進口能源的日本,該國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此外,AI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預計在2030年前將倍增甚至三倍成長,這也推翻了過去「人口減少會帶來用電量下降」的預期。日本已提出五種下一代核反應爐的發展藍圖,這些技術預期會比福島第一核電廠所用的沸水式反應爐更安全。
最接近實現的是高溫氣冷反應爐,政府預估將在2030年代啟用,之後依序為先進型輕水反應爐、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快中子反應爐,最終為核融合技術。
在福島核災14年後的今天,日本正重新擁抱曾被視為「禁忌」的核能。隨著能源價格飆升等因素,日本政府啟動核電重啟政策,並修法放寬規定,允許老舊核電廠延長運轉年限。「不需除役」的政策主張,不僅反映能源現實,更揭開一場關於安全、社會信任與未來選擇的激烈辯論。
截至目前2025年,日本全國共有33座核反應爐被視為具備運轉資格,其中14座核反應爐已經重新啟用運轉,其他約19座核反應爐則仍處於停機中,等待審查、升級或面臨報廢可能。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受損的3號機組(左)和4號機組。(資料照,美聯社)
311災後 日本54座核反應爐全面停擺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讓全世界對核能風險震驚不已。日本當時擁有全球第三大核能設備,但災後54座核反應爐全面停擺,政府也一度明言朝「非核家園」邁進,但轉折在十年後逐漸發生。
由於能源進口成本攀升、俄烏戰爭引爆天然氣危機、日本本土用電需求不減等,2050年碳中和目標迫使政府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前首相岸田文雄在2022年明確表態「為了日本的能源安全與減碳,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核能」,並下令檢討增設新核電廠的可能性。此後,日本政府對建設新核電設施持支持態度,因為許多現有反應爐將在未來數十年內退役。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董事總經理山下優香里(Yukari Yamashita)表示「這是民間對政府期望的積極回應,是一個明亮的訊號,顯示核電將與再生能源一起扮演重要角色。」她稱之為「期待已久的重要一步」。
在福島事故前,日本核電廠通常設定為40年設計壽命,特例下得以申請延長20年,但手續繁複且少有通過。2015年關西電力旗下的高濱核電廠1、2號機首度取得延役認可,但成為少例,許多核電廠,即便設備狀況良好,也被迫除役。政策轉折出現在2023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法,刪除了反應爐「最長60年運轉限制」,並新增一項關鍵條文「只要設備經過安全審查,且具備防災、反恐升級措施,就可依據新標準再次延長運轉年限」。此外,更進一步放寬計算方式,反應爐停機期間(如為等待審查、維修)可不計入總年限,變成實際上會服役超過60年的情況,這也彰顯出,岸田政府要實施以核能為主的能源政策。
《金融時報》7月22日報導,日本關西電力公司考慮在美濱核電廠廠區增設新一代核反應爐,並正式宣布重啟中斷已久的地質調查,地質調查是核電廠要新設核反應爐的最初的程序,若獲政府批准,將創下311大地震福島核災後的首例。
福島核災14周年,民眾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大樓前舉行抗議活動。(資料照,歐新社)
政府重啟核電 日本國內反對聲浪仍大
核電機組陸續成功重啟,包括高濱、川內、伊方、泊等反應爐,這些核電廠多位於日本西部、地質穩定區域,且在當地政府與民意配合下率先通過重啟審查。雖然核能支持率在2020年後逐漸上升,但社會意見依然分裂。支持者多認為核電可穩定供電、減少碳排,是因應氣候變遷的必要能源,也能降低進口能源依賴、維護能源自主性。產業界則歡迎穩定電價與供電穩定性。
反對者則集中於安全與核廢料問題。2024年一份日本環境NGO聯合聲明指出「延役只是一種風險轉嫁,不是能源解方。」許多反對團體認為,老舊核電機組即使更新,也無法消除其深層材料疲勞風險,何況面對的是全球最頻繁的地震帶之一。關鍵的是核廢料,截至目前,日本尚未確定最終處置場址,高階放射性廢棄物仍臨時存放於各核電廠內部,未解的存放難題持續對地方民意造成壓力。北海道壽都町曾被選定為核廢料處理廠位置,卻遭遇全國輿論猛烈批評,最終計畫暫緩。
2024年3月,日本每日新聞公布最新民調,被問到是否贊成停機中的核電機組未來重啟運轉,有45%受訪者表示反對,超過贊成的36%,逆轉過去兩年民調贊成比率高於反對比率的結果。報導指出,有可能是因為該年元旦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讓民眾再度認知到核電風險。
日本許多經濟與安全專家支持核電重啟,認為在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高漲與天然氣進口依賴度高的背景下,核能是少數具備高穩定性與低碳排的基礎電源。《讀賣新聞》與《日經新聞》的多份社論指出,若日本完全排除核能,將難以達成其2050碳中和目標。多個地方政府(如福井縣、美濱町)與地方商會表態支持核電延役,主張核電廠帶動就業、公共建設與財政補助,有其地方經濟意義,能源價格高昂對製造業構成壓力,維持核電比例有助降低工業用電成本,保住國內產業鏈。
然而,有部分學者與NGO團體指出,日本地質環境多活斷層,無論安全升級多少,都不能排除類似福島災難再次發生的可能。敦賀、東通、柏崎刈羽等核電廠均曾發現鄰近活斷層,安全性備受質疑。老舊機組如高濱、美濱延役至60年以上,引發對「材料疲勞」的技術疑慮,市民團體質疑政府為經濟利益犧牲核安。《韓民族日報》與《環球時報》皆指出,日本尚未完整清理福島後遺症卻急於重啟核電,對鄰近國家造成潛在影響,尤其福島核廢水處理爭議仍未解。
日本重新擁抱核能的決策,在國內引發激辯。(資料照,歐新社)
俄烏戰致天然氣中斷 引日、德、法政府警覺
日本重新擁抱核能的決策,在國內引發激辯,放眼國際,這股「核能回潮」卻正在多國悄然發生。曾在福島事故後堅持遠離核電的國家,如今也紛紛在能源現實、減碳壓力與地緣風險中調整立場,走上類似的路徑。日本的政策轉向,並非孤立的逆行,而是一場全球能源再定位的縮影。
在三哩島及車諾比事故後,歐洲核電發展趨緩,多國開始推行非核家園政策,但多國近年來重新擁抱核能。法國原先計畫逐步減少對核能的依賴,但俄烏戰爭爆發後,天然氣供應中斷與電價飆升迫使政策急轉彎,馬克宏政府宣布新建多座新一代核電機組。2024年9月,法國宣布啟動了25年首座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這座新蓋的核反應爐,位於諾曼第西北沿海地區的弗拉芒維爾電廠,也是法國第57座核反應爐,法國電力公司表示,新的核反應爐在投入運轉後,將成為法國最強大的核電廠,能夠為200萬戶家庭提供穩定的電力。
相較之下,德國則堅持在2023年完全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成為少數全面廢核的已開發國家。歐盟最大經濟體的德、法兩國,長年就應否藉核能達成減碳目標爭論不休,以致歐盟應對氣候變遷的相關決策延宕。然而,在極端氣候與俄烏戰爭的雙重衝擊下,德國不得不轉回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引發外界質疑其「綠能純化」路線是否反而延誤減碳。多項民調顯示,德國國內對重啟核電的討論正在升溫,技術界也主張重新評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可能性。
今年5月《路透》報導指出,法國官員證實了一份已發表的報告,稱德國新政府已向法國釋出信號,在歐盟相關立法時不再反對將核能視同再生能源。市場分析機構ICIS的電力分析師Ellie Chambers指出,德國的新立場使得奧地利成為歐洲僅存的反對核能國家,並將對歐盟委員會施加壓力,要求其為核能提供更多資金。報導指出,核能正在整個歐洲蓬勃發展,比利時也通過了一項法律,停止了核能淘汰計劃,而瑞典和一些中歐國家正計劃建造更多的核反應爐。
十四年後,日本再次走上核電之路,不只是能源政策的調整,更是對全球變局的回應。在氣候壓力與能源安全的雙重夾擊下,「不除役」政策反映出一種現實主義的取捨。未來,「核能復興」這條路仍充滿技術挑戰、社會疑慮與國際關注,但正如核電本身,日本的選擇也正在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