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感受到了川普關稅的痛苦?經濟學人指出,外企正在分擔這項負擔。(路透檔案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推動的大規模關稅行動,讓美國的「有效關稅率」飆升至16%以上,創下1930年代以來新高。由於川普將致函多個主要貿易夥伴,威脅將在8月1日加碼課稅,那這些關稅究竟是誰在買單。
《經濟學人》指出,儘管目前看似外國企業在「為關稅買單」,但如關稅繼續升高,這種暫時性緩衝將無法維持,最終美國消費者可能仍需承擔關稅帶來的物價上升。
據報導,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隨著商店物價上漲,零售價格勢必跟著調漲,一般美國人將蒙受損失,但川普政府卻輕率地堅稱,是外國出口商自行吸收成本,藉由降價搶市,讓美國消費者得以倖免。
到目前為止,證據給那些一無所知的人帶來了一線希望。因為根據過去的經濟研究表明,當某國提高關稅,外國出口商往往不會主動降價,而是讓消費者承擔成本。
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川普第一次任期內對中國徵收關稅後,幾乎完全轉嫁至美國市場。如今,部分廠商仍選擇照此模式,其中法拉利(Ferrari)將車價提高10%,英國Ineos調漲越野車價格,Canon也提醒經銷商準備因應漲價。
不過,整體物價的反應卻相對溫和;迄今為止,關稅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引發通貨膨脹的證據少得驚人。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核心CPI(月增0.2%,不含食品與能源)低於市場預期的0.3%,除了個別項目如汽車零件有些微漲幅外,整體並未顯示出強烈的「關稅通膨」。
對此,德意志銀行的研究表明,為關稅買單的可能是美國企業,而不是消費者。這包括企業接受了更低的利潤,以及部份企業在關稅實施前增加了庫存,這使得它們的產品「暫時」避免了漲價。
此外,部分外國供應商也願意分擔關稅壓力,例如任天堂決定將Switch 2遊戲機的美國定價維持在449.99美元(約新台幣1萬3268元)不變;中國刀叉製造商富嶺也表示,客戶期待其承擔部分關稅成本;南韓美容品牌TIRTIR透露,有能力吸收大部分額外費用。
另外,日圓貶值也讓日本車商有空間不調漲出口至美國的美元價格。
根據日本央行數據,過去一年日本車出口價格(以日圓計)已下降26%,但為何日本車廠不趁機提高美元售價?
對此,《經濟學人》彙整的數據指出,加拿大、德國、墨西哥等美國貿易夥伴的出口價格(以當地貨幣計)在過去一年平均下跌3.6%,與2021–2022年通膨高漲期間上漲15%形成鮮明對比,這也顯示供應商態度有所轉變,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企業更加重視美國消費者市場。
內文指出,通膨陰影仍在之際,美國民眾對價格高度敏感,不再願意為進口商品多付錢。相較之下,許多外國企業的財務狀況良好,能夠短期承受利潤壓力。
數據顯示,過去10年,新興市場的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增加逾2個百分點,歐洲企業也有類似趨勢,但這樣的壓力分擔模式能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
德銀指出,中國企業即便降價,也難以完全抵銷新的高關稅衝擊;而外國企業願意暫時吸收成本,不代表能夠長期承擔。若川普如預告般在8月進一步加碼課稅,美國經濟終將感受到更深的痛楚。
《經濟學人》直言,川普喜歡挑戰他的對手,無論是在經濟學界還是其他領域,但他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