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想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新的稀土供應商。(擷取自中國社群網站)
巴西稀土多為重稀土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5年中美博弈最熱門的籌碼就是「稀土」,就在中美兩國正為稀土大戰正酣之際,巴西跳出來表態想成為美國新的稀土供應商。專家指出,巴西加入稀土戰局,想打破中國對稀土的掌控,其底氣除了稀土儲量名列全球第三,最關鍵的該國稀土是「輕重兼具」,但以重稀土(HREE)為主。
據了解,巴西的重稀土,主要包括了鏑和鋱等,這使得巴西成為全球為數不多具備重稀土潛力的國家之一,也是美國、日本、歐洲近年積極與巴西接觸的關鍵原因。
分析師指出,稀土元素一般分為輕稀土(LREE)和重稀土。其中,輕稀土包含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重稀土包含釓(Gd)、鋱(Tb)、鏑(Dy)、鉬(Ho)、鉺(Er)、銩(Tm)、鐿(Yb)、鑥(Lu) 和釔(Y)。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於2024年公布「全球稀土儲量(Reserves)」與「已知礦產量(Resources)」排名與分析,巴西有2100萬噸稀土儲量,僅次於中國和越南,甩開印度幾條街,主要儲量位於亞馬遜雨林地區、米納斯吉拉斯州和戈亞斯州。
儘管儲量豐富,但由於巴西缺乏專業技術設備和規劃,儘管儲量占世界2成,但產量僅占0.02%。《里約日報》估計,巴西每年稀土產量約在80噸,遠低於中國的24萬噸。對此,外媒指出,為了抗衡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的獨大,美國政府已經聯合友邦國家,協助巴西全力開採,以增加產能超越中國。
近期巴西加速發展稀土產業,多個項目正火熱進行中。(擷取自Rainbow Rare Earths)
成「去中國化稀土供應鏈」計劃的核心拼圖
現今的巴西成了整個西方「去中國化稀土供應鏈」計劃的核心拼圖。專家指出,美國支持巴西發展稀土產業,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考量,畢竟比起蒙古的稀土礦,巴西的位置確實有優勢,可以直接跨大西洋到歐美,省得還得千里迢迢從亞洲運貨,也繞開了麻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
巴西與稀土元素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885年,當時巴伊亞普拉多地區開始開採獨居石砂。巴西主要稀土產區包括阿拉沙,米納斯吉拉斯州、米納斯吉拉斯州莫羅杜費羅、米納斯吉拉斯州波蘇斯迪卡爾達斯、戈亞斯州米納蘇、卡塔勞,戈亞斯州和巴伊亞和聖保羅等多個地點。
近期巴西加速發展稀土產業,多個項目正火熱進行中。其中,巴西戈亞斯州的塞拉貝爾德稀土礦已經開始投產,這是巴西第一個大型稀土礦,主要生產釹和镨等永磁材料用的稀土元素。
據報導,這個計畫從構思到投產花了15年,獲得了美國和英國1.5億美元投資,也被列入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夥伴關係」名單。業內人士指出,這項目看起來很風光,但年產量還不到中國單日產量的三分之一,這個差距實在有點大。
位於戈亞斯州的塞拉維德計畫於今年初投產,將成為巴西首個離子吸附黏土稀土礦場及加工整合計畫。據了解,塞拉貝爾德集團營運長里卡多·格羅西(Ricardo Grossi)透露,計劃到2026年將稀土氧化物的年產量增至5000噸,並專注於釹、镨、鏑和铽等關鍵元素。
分析師指出。巴西盧拉政府計畫扶持稀土產業鏈,並簡化開採許可手續,跟美國、歐洲、日本等建立合作關係,據傳已有124個相關項目申報,總投資超過850億雷亞爾,其中27個項目涉及稀土。
《里約日報》指出,卡里納計畫(Carina Project)是目前巴西投資最大的稀土計畫。該專案預計營運週期為22年,年產能為191噸鏑铽和1350噸镨釹,預計2028年投產。
巴西稀土礦場。(擷取自中國社群網站)
巴西政府啟動「稀土獨立計劃」
根據巴西地質調查局(CPRM) 的最新報告顯示,在境內巴伊亞州和戈亞斯州的黏土礦床中,重稀土氧化釹儲量達120萬噸,佔全球已探明重稀土資源的7.8%。
為了吸引稀土投資,巴西政府正式啟動「稀土獨立計劃」,計劃用10億美元政府獎金撬動私人資本,預計在2030年前建成完整的稀土開採加工產業鏈。許多新創公司看到巴西政府的政策紅利後,紛紛押注南美黏土礦能否打破中國壟斷,期望在新的掏金熱潮下分得一杯羹。
巴西礦業協會(Ibram)估計,2024-28年期間,巴西稀土計畫投資預計將大幅成長至14.6億美元,而2023-27年期間僅為1.5億美元。然而,這仍然只是巴西預計到2028年645億美元礦業總投資的一小部分。
專家指出,考慮到這些礦物的價值,其經濟潛力令人震驚。例如,氧化釹每噸售價高達7.5萬美元,而鐵礦石每噸約120美元,利潤是其625倍。這種巨大的價值差異可能會改變巴西的經濟格局,減少對傳統商品的依賴,實現國家出口組合多元化。
稀土冶煉技術壁壘分明,中國門檻難以跨越 。(擷取自中國社群網站)
中國冶煉門檻難跨越 具壟斷「3優勢」
今年4月初,北京管制了鏑、釓、鑥、釤、鈧、鋱、釔等7種稀土出口。專家指出,軍事工業對稀土的依賴遠超過民用領域,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出口,猶如一把利刃,直插美國「軍工心臟」。
據了解,全球軍事工業的精密齒輪中,稀土元素猶如潤滑劑不可或缺。一架F-35戰機需消耗408公斤稀土,其戰機的隱身塗層、精確導引系統的陀螺儀、雷射導引炸彈的晶體元件,均需特定稀土元素支撐。但最重要的是,但如果製造F-35戰機時,使用純度不夠的稀土磁材,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業內人士指出,冶煉門檻可不是能開玩笑的,其技術優勢在軍事領域尤其致命。以F-35戰機為例,其引擎渦輪葉片需添加釔、釓等稀土元素提升耐高溫性能,以中國所掌控的99.999%純度氧化鏑,是可確保磁材在600度高溫下不失磁性的關鍵。
至於澳洲萊納斯馬來西亞工廠掌控99.95%純度的產品。業內人士直言,別小看這0.049%的差距,在軍工領域這可能意味著生死之別,因為在同等溫度下,其磁性衰減速度是中國的3倍。這意味著,F-35戰機雷達系統可能因材料性能不足而提前失效。
因此,目前巴西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稀土礦,而是沒有加工技術,稀土在開採出來後,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分離、純化、加工等階段,目前全球92.3%的稀土冶煉產能都在中國手裡,這才是真正的技術門檻。
分析師認為,即便巴西投入至少200億美元,完成70%未勘探礦區的開發,,但冶煉成本問題也是個大麻煩。因為中國企業能以每噸800美元的成本提煉稀土,但巴西得花三倍的價錢,倘若西方買家要購買巴西稀土,就需要付出更高代價。
專家指出,中國在重稀土提煉領域擁有「技術 + 價格 + 產能」壟斷三優勢,是其他國家目前無法替代的,加上巴西稀土礦場開採出的稀土,仍主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巴西想在該行業占有一席之地,最多只能在某些細分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