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深化AI伺服器業務版圖,強化北美與歐洲兩大市場組裝能力。(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顯卡大廠微星(2377)深化AI伺服器業務版圖,強化北美與歐洲兩大市場組裝能力。公司表示,南加州廠區新增L10、L11兩條伺服器組裝線,分別負責系統與機櫃組裝與出貨,也預計於2025年底至2026年初啟動波蘭組裝線,台灣龜山新廠2027年投用,今年此區塊營收可望年增雙位數百分比,明年較今年翻倍成長。
微星近年致力調整業務模式,過去伺服器以代工(OE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ODM)為主,合作對象包括美系伺服器品牌大廠,現在逐漸轉型,自行開發、主動設計並將樣品提供給客戶,在強化技術掌握與差異化能力,同時擴大營收來源。儘管伺服器產品走向自主,但不會像電競產品以MSI品牌推廣業務,避免與客戶形成競爭。
微星強調,在伺服器領域採取「白牌」策略出貨,維持與品牌客戶如之間的合作默契,確保供應關係穩定。有利於客戶安心採用微星技術,微星野同時保有自身的市場辨識度與主控權。回顧疫情之前,公司已在伺服器L10領域斬獲北美客戶訂單,近來則增加AI機種L11的客戶。集團鎖定Tier2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為主要對象,年均出貨量規模上看達數萬台。
在國際市場布局方面,微星為因應整體伺服器需求擴大,目前龜山現有產線規模有限,無法支撐中長期訂單,因此去年啟動台灣龜山擴線工程,預計2027年完工,將涵蓋PCB、系統組裝與機櫃組裝等生產流程。除了以台灣作為AI伺服器生產中心,公司在歐洲已有波蘭維修中心,未來將整合為主要組裝與售後據點,荷蘭則設有倉儲與辦公設施;美國南加州後段組裝線則已持續運作中。
供應鏈韌性與外在挑戰並存
微星指出,台灣在資通訊供應鏈中具備無可取代的地位,從電源、散熱、主機板到測試驗證一應俱全,是AI伺服器難以外移生產的關鍵。儘管海外設點可提升組裝彈性與接近市場的反應速度,但生產基地仍將以台灣為主。然而,外部變數如關稅與匯率仍是微星未來發展的潛在挑戰。
微星表示,美國關稅政策雖延至2024年7月4日實施,但未來若升至50%,將對整體景氣產生嚴重衝擊,並非單一公司可控。墨西哥關稅甚至高於美國,亦非可行替代方案。至於匯率方面,公司以美元為主要操作貨幣,能透過財務策略降低損失,實際營運競爭力不受太大影響。
微星預期,受惠於產品線持續擴充與客戶訂單規模擴大,今年伺服器營收年增率為雙位數百分比,2026年可望翻倍成長,有信心達到成長目標。為支應未來業務規模,公司人力也正快速擴張,伺服器事業群從不到200人預計提升至400人,最終將達500人以上,研發、業務與產品經理等專業職能會是擴編重點。
產品面方面,微星開發多元伺服器型號,包括19吋、21吋機種,ORP3平台、AI GPU伺服器與MGS產品等,全面對應企業級與資料中心客戶需求。微星強調,AI與雲端運算將是未來伺服器產業的核心驅動力,透過全球組裝據點、白牌策略與強大研發能力,期望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搶佔更多份額,並持續強化企業韌性與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