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州州旗的旗角繪有英國國旗。(資料照,美聯社)
美可望提《自由聯合協定》(COFA)協議 納格陵蘭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前《路透》報導,據2名美國官員和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華府正研擬一項計劃,擬仿效美國與多個太平洋島國維持密切關係所採用的協議模式,將格陵蘭納入其勢力範圍。根據該構想,川普政府可能向格陵蘭領導人提議,與美國簽署一項名為《自由聯合協定》(COFA)的協議。
儘管《自由聯合協定》的具體條款會因簽署國而異,但美國通常會向這些國家提供一系列基本服務,包括郵政遞送、緊急應變與軍事防衛等。作為交換,美軍得以在該國境內自由行動,且雙邊貿易大致享有免稅待遇。格陵蘭目前是丹麥的自治區,丹麥已明確反對COFA提議。
此外,《CNN》報導也指出,3名知情人士披露,五角大廈正在考慮一項改革,將美國在格陵蘭的安全利益責任,從負責歐洲事務的美國歐洲司令部(EUCOM),轉移至主掌國土防禦的美國北方司令部(NORTHCOM),這項構想凸顯了川普對格陵蘭的高度關注。這項調整背後具有一定邏輯,因格陵蘭地理上屬於北美大陸,因此納入北方司令部的管轄似乎合理。然而,在政治與文化層面,格陵蘭與歐洲關係更為緊密,並作為丹麥的半自治領地,長期由美國歐洲司令部負責。據悉,相關討論早在川普今年重返白宮之前便已展開。
早在第一個任期時,川普就曾提出獲取格陵蘭的構想,一句「想買下格陵蘭」震驚全球,當時丹麥政府立即表示「荒謬」。今年1月重返白宮後,川普對此更加堅定,甚至拒絕排除動用武力奪取格陵蘭的可能性。這場看似荒謬的外交插曲,卻讓世人回想起美國過去實際「併吞」他國領土的歷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夏威夷王國」。
夏威夷珍珠港。(資料照,法新社)
「夏威夷王國」,擁有自己的憲法、貨幣、外交與軍隊
美國如何從一個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國家,發展為橫跨太平洋的全球霸主?在「買島」幻想背後,其實是一部步步為營、長期滲透的地緣政治史。美國覬覦的格陵蘭,會不會和夏威夷走上一樣的路?
在西方人尚未抵達之前,夏威夷原是波利尼西亞(Polynesians)原住民的家園,1778年英國庫克(James Cook)船長登陸夏威夷可愛島的威美亞(Waimea)海灣,打開夏威夷對西方世界的大門。1810年,夏威夷酋長卡美哈美哈一世(Kamehameha)統一夏威夷群島,建立「夏威夷王國」,擁有自己的憲法、貨幣、外交與軍隊。1843年,夏威夷王國獲得國際承認,與英國、美國、法國等列強簽訂條約,駐有使節。
為何美國看上這座太平洋群島?美國早在19世紀中葉就對夏威夷展現濃厚興趣。這群位於太平洋中央的火山島,不僅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更關鍵的是其戰略位置。從美國西岸到亞洲,若不經夏威夷補給,橫跨浩瀚海洋的船隻往往難以維持長途航行。再加上,資本主義發展與海軍現代化推進,美國急需在太平洋上建立基地,為遠洋艦隊提供補給與支援,夏威夷正是理想的戰略位置。
19世紀中葉以來,遠東市場逐漸向西方列強開放,為美國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促使其加速向西擴張,將夏威夷視為進入亞洲的跳板。對當時仍在擴張中的美國而言,夏威夷是它邁向太平洋霸權的門戶。
真正讓美國勢力在夏威夷落地生根的,是一批1820年代登陸的傳教士。他們帶來聖經,也帶來美國式的文化、語言和價值觀,不僅傳福音,也辦學校、開醫院。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是在思想文化上,幫助了美國控制夏威夷。
在信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傳教士的子孫成為日後改變夏威夷命運的主角——白人糖業資本家。這些白人企業家在島上建立種植園,並逐步壟斷土地、水資源與出口管道。他們富可敵國,也極力遊說夏威夷政府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確保糖出口能免除美國關稅。
伊奧拉尼宮,它是夏威夷王室住所之一,由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所建造的歐洲風格式皇宮。(資料照,美聯社)
一紙國會《紐蘭茲決議》 將夏威夷劃入美國版圖
19世紀末,夏威夷雖仍名義上是王國,實際上政權早落入白人糖業資本家之手。1887年,他們以武力逼國王卡拉卡瓦簽下《刺刀憲法》,大幅削弱王權,並提高投票門檻,讓白人掌控國會,多數原住民則失去參政權。
1891年,利留卡拉尼女王即位,試圖廢除《刺刀憲法》,恢復原住民的政治地位。她的改革引發白人反撲,在美國公使與海軍支持下,政變爆發。美軍軍艦停泊檀香山港,海軍陸戰隊登岸「維持秩序」,實則護航政變。女王為避免流血,被迫讓位,並懇請美國政府調查政變真相。
當時的美國總統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確實派出特使調查,報告直指政變並非民意,而是少數白人與美國官員合謀。總統雖主張恢復王國,但遭臨時政府拒絕談判。數年後,情勢隨戰爭改變。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急需太平洋中繼站。美國新任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決定,繞過條約談判與夏威夷民意,只憑一紙國會《紐蘭茲決議》,將夏威夷劃入美國版圖,成為戰略資產。
1959年,在爭議的公投之下,夏威夷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爭議的原因在於具有投票權的不只是夏威夷原住民,也包括了島上美日移民與美軍,使得公投結果一面倒。這場吞併,既不是透過軍事征服,也不是雙方和平合併,而是一場利用內部政變、經濟滲透與軍事威懾完成的「溫和殖民」。
夏威夷王國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女王。(翻攝自網路)
夏威夷原住民仍有獨立意識
直至今日,許多夏威夷原住民仍不承認美國的主權合法性。他們指出,1898年的併吞並未經夏威夷人民授權,1959年舉行的建州公投也排除了「恢復獨立」選項,是一場有預設結果的選擇題。
今天的夏威夷,是一座觀光勝地,也是一座軍事重鎮。夏威夷表面看來是美國的一個多元族群州,但對不少原住民而言,他們不認為自己是美國人,而是被佔領的人民。從1970年代以來,夏威夷的民族復興運動逐漸抬頭,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學習夏威夷語、傳統舞蹈與歷史知識。在學校教科書上,利留卡拉尼女王不再只是殖民時代的角色,而是一位被背叛的象徵。
1993年,美國國會才通過了一項名為《道歉決議》的聯合決議,正式承認美國政府在1893年政變中「不當干預」,並向夏威夷人民「致上誠摯歉意」。對外界來說,這是歷史的和解,但對許多原住民而言,這不過是一場無力的象徵。
在夏威夷,有人主張全面獨立,恢復王國主權;有人主張加強自治,建立如波多黎各或關島那樣的特殊地位;也有人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與文化復興。但無論立場為何,幾乎所有原住民都同意一點:歷史不能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