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與海委會共推藍海ESG行動 (左起海保署署長陸曉筠、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證期局局長張振山)(圖為金管會提供)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金管會主委彭金隆7日與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舉行兩部會首次的雙首長層級會議,探討綠色永續金融政策如何支持海洋保育,兩人透過部會的跨域合作,共同支持海洋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金管會自2014年起推動的「公司治理評鑑」,引導企業落實公司治理及永續發展,也持續擴充與深化環境與社會面向的指標,在今年2025度的第12屆評鑑中,已與海洋委員會合作,將海洋保育相關內容,納入評鑑指標的得分參考範例,
除已公布於證交所公司治理中心網站,並已由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加強對上市櫃公司宣導,提供企業在自然保育議題上的實務參照,另規劃將修正「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增加生物多樣性條文,引導公司考慮其營運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系之影響,提升企業治理對自然議題的重視。
金管會表示,除了企業端的推動,金融體系在永續轉型上更扮演關鍵角色,金融機構不僅是資金提供者,也有能力透過投融資標準,影響企業的行為方向。尤其,金管會推出「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也已經注意到自然議題的重要性,因此,該方案納入與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議題相關之推動措施。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指出,海保署至今預算規模僅8億元,特別是,面對龐大的海洋保護需求,需企業及各界的協力合作。
管碧玲也特別感謝,金管會大力支持海洋保育永續政策,將海保署推動「海洋保育.攜手永續ESG專案」的「海洋保育行動方案」納入「第12屆公司治理評鑑指標參考範例」,由臺灣證券交易所於今年3月31日公布,供企業參考投入海洋保育工作。
此外,「永續金融評鑑」亦將「對自然生態保育之推動作為」列為評鑑指標項目之一,期能整合金融資源、支持淨零轉型、提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及自然環境相關風險之能力。
彭金隆指出,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不僅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思維,也逐漸轉化為全球市場評價企業價值的新基礎,企業除了要回應氣候變遷,也必須開始正視自然資源耗竭、生物多樣性流失等潛在風險。
兩部會首長均認同,唯有整合各部會及民間資源,才能發揮臺灣在綠色永續金融與海洋保育行動的最大效益。未來,海委會將持續與金管會攜手合作,接軌國際趨勢,推動永續發展並強化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