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友善文化常態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職場上,常用比如過度微笑、無意義地稱讚別人的方式,只是為了讓自己和對方「看起來」舒服。(情境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在職場裡都習慣於一種「過度友善」的文化,不過心理學家建議,在工作時不要過度友善,而是要講求誠實回饋,否則反而會破壞有效溝通與信任。
《CNBC》報導,社會心理學家韋斯特(Tessa West)表示,社交不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職場上,這種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大眾常用「過度友善」來掩飾不舒服的情緒,比如過度微笑、無意義地稱讚別人,只是為了讓自己和對方「看起來」舒服。
但韋斯特提醒,這樣的行為其實適得其反,因為人類很容易察覺虛假的情緒,這些情緒會透過語氣在內的非語言行為流露出來,「當這些讚美是透過虛假的微笑傳達時,沒有人會相信」。
韋斯特提到,「你做得很好」這類模糊、籠統的回饋,往往無助於對方改進,甚至讓對方感到你沒在聽。
只是,過度友善文化常態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職場上。韋斯特提出了3個做法,能把過度友善文化轉變為重視誠實、有用的回饋的文化。
首先是先問問自己,周邊的人是否真的想要過度友善文化,或者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其他人都在這樣做?韋斯特建議,可以從開啟一場關於改變的對話開始,試著了解大家對這種文化真正的感受,也可以透過提議新的做法,來開啟討論。舉例來說,在下一場會議之前,可以問大家:「如果簡報結束後,我們每個人都寫下3個具體可以改進的地方,以及3個一定要保留的優點,你覺得怎麼樣?」
其次就是給出具體、行為導向的回饋,不管是稱讚還是批評。把模糊、籠統的回饋,試著改成具體、以行為為基礎的回饋。舉例來說,可以把「你的簡報太無聊」的說法,改成「你用了太多術語,讓人很難跟上重點」,這樣對方才知道怎麼改善。
最後,如果你不習慣這樣的做法,就從小事、沒壓力的話題開始練習誠實回饋,慢慢建立新的文化,可以挑一些日常、但又是大家多少會關心的小事情來討論,例如「茶水間要補哪些點心?」,因為這種話題不會太敏感,也不容易引起爭議,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建立大家的「回饋能力」,等到開始討論比較困難的議題時,大家就會已經習慣以誠實回饋為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