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千億獨角獸企業達闥欠薪1年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浮現泡沫

2025/04/05 06:28

曾為中國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第一批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的「達闥機器人」,因為燒光54億元人民幣融資,加上遭美國列入黑名單,正陷入資金鏈危機,已無法發出工資。(擷取自網路)曾為中國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第一批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的「達闥機器人」,因為燒光54億元人民幣融資,加上遭美國列入黑名單,正陷入資金鏈危機,已無法發出工資。(擷取自網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北京當局近來不斷吹捧其人形機器人產業,但曾為中國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第一批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的「達闥機器人」,因為燒光54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台幣245.4億元)融資,加上遭美國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正陷入資金鏈危機,已經無法發出工資。

 根據中媒《南方財經》報導,達闥機器人位於廣州黃埔區知識城的分公司大門緊閉,有員工表示,分公司已被斷水斷電多時。與此同時,達闥機器人上海總部及北京、深圳等分公司數百名員工,已進行長達1年的討薪糾紛。

 在社群平台小紅書上,達闥機器人北京分公司員工發文控訴遭欠薪,稱早在2024年1月就遭降薪,後來發薪無限延期,為此已經討薪400天。深圳分公司員工也發文記錄公積金補繳追繳流程,稱自己欠薪被迫離職。

 公開資料顯示,達闥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了C輪融資,金額超10億元(新台幣45.4億元),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223億元(新台幣1013.4億元),一度成為中國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

 2024年7月達闥機器人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風光亮相,人形機器人「小紫」首批預售就達到100台,引發搶購熱潮。

 但達闥機器人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3月31日坦承,公司業務的確遇到很大困難,為此進行了人員縮減,同時戰略調整,聚焦人形機器人和雲端大腦等業務,目前正在積極融資,拓展業務,並努力解決前員工的「欠薪」問題。

 黃曉慶1982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曾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參與了早期網路協議研發,2007年返國後,擔任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推動了中國通信技術從3G到4G的跨越。

 2015年黃曉慶創辦了達闥機器人,致力於通過「雲腦+安全網+機器人」的三層架構,實現智慧機器人商業化,2023年獲中國科技部批准建設「雲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

 在被中國媒體曝出資金鏈斷裂問題前,達闥機器人3月17日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科技公司還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松霖機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旗下專注機器人業務的全資子公司。

 達闥機器人資金鏈出問題其實則早有預兆。該公司曾在2019年尋求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但2020年美國商務部以支持中國軍需物資採購為由,將該公司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2023年該公司尋求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也因技術商業化進度未達標再度喊停,2次上市失敗暴露了其獲利模式不清晰的問題。

 達闥機器人歷經6輪融資,累計募得逾54億元,軟銀、富士康均是重要股東,但在出現資金問題後,股東不願繼續支持,黃曉慶陷入找錢困難中。此外,該公司雖然研發專利申請超過2000項,但其核心零件-智慧柔性關節的成本始終高居不下。

 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3月28日公開表示,正在大舉退出對人形機器人公司的投資,因為看不到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達闥機器人的暴雷似乎印證了朱嘯虎的發言。

 朱嘯虎指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面臨2大棘手難題,一是,技術成本居高不下,單台機器人售價高達數十萬元,遠遠超出了實際應用場景的付費意願;二是,落地場景模糊不清,許多企業聲稱的客户需求,更像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並非真實存在。目前,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客戶集中在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央企,但在朱嘯虎眼中,這些客户並不能構成理想的可持續商業化模式。

 今年前3個月,中國54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共獲得60.46億元(新台幣274.7)融資,已經快趕上2023年全年人形機器人公司獲得的融資總額,包括高盛等多家機構質疑,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浮現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