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帶來致災性豪雨,高雄市區多處淹水。(資料照)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凱米颱風造成高雄市區淹水嚴重,若從數據來看,凱米挾帶的致災性豪雨,造成淹水面積約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9%。對此,水利工程學者表示,高雄淹水面積大幅減少、退水時間也明顯縮短,這是很重要的事實,若沒有前瞻水利建設等治水舉措投入,災情恐怕會更嚴重。
凱米颱風與其外圍環流挾雨彈狂炸中南部,致災性豪雨也造成高雄等南部縣市多處淹水,遭外界質疑近年來中央的前瞻水利經費根本是「打水漂」。
對此,經濟部回應,「成效如何,可以被檢視」。經濟部指出,高雄在凱米期間的單日最大累積雨量是1412毫米,超越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1301毫米,加上天文大潮促使城市排水不及,造成多處淹水。若從單日最大一小時雨量來比較,凱米是126毫米,也超過莫拉克的115.5毫米。
經濟部續指,凱米帶來的致災性降雨嚴峻程度超過莫拉克,但比較淹水面積的數據,凱米造成高雄淹水面積498公頃,比起莫拉克颱風的5400公頃,少了近5000公頃,約是9.2%。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羅偉誠表示,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在旱澇風險日趨加劇的挑戰下,國家更應以「整體國土規劃」的格局來構思水利佈局。有關淹水的防治,過去都會聚焦在居住人口稠密的下游區,但應擴大思維,把水引流至中游區段的滯洪池等水利措施,也能降低下游淹水的災害風險。
羅偉誠指出,過去傳統治水作法是注重工程面,例如提升國土的承洪耐性,現今也在管理面上加強,例如近年來公部門也導入AI(人工智慧)科技,廣泛建置感測器來蒐集大數據資料加以運算,能迅速推論並預測淹水範圍及程度,即時發出警戒以增加應變時間。
羅偉誠坦言,凱米帶來的致災性豪雨,已超過200年防洪系統的設計標準,但從數據上來看,淹水面積較莫拉克大幅減少、退水時間也縮短,這是很重要的事實,假設缺乏前瞻水利建設等,這次災情恐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