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今(16)天成立「紡織循環聯盟」,聯盟成員涵蓋紡織製造業、品牌服飾業、百貨業及學界等共66個單位加入。(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快時尚潮流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已開始讓全球反思紡織品資源循環的可能性,紛紛提出相對應對策。為串連國內紡織品循環,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今(16)天成立「紡織循環聯盟」,盼串連紡織產業及學界等單位推動紡織品綠色設計、回收及循環再利用,目前共66個單位加入聯盟,成員包含遠東SOGO、迪卡儂、新光紡織等。
環境部次長沈志修表示,紡織業在2018年約排放21億噸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碳排放量4%,顯示紡織業循環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歐盟已在前年提出2030年永續循環紡織策略,要求生產者導入綠色設計、回收及再利用責任;歐盟的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要求規範也即將在近日生效,其中紡織品已被列入優先推動揭露產品生命週期和永續資訊的品項。
沈志修表示,為協助國內紡織業者因應國際紡織循環趨勢,必須提早佈局,因此環境部成立紡織循環聯盟,目前已有66個單位加入該聯盟,成員涵蓋紡織製造、品牌服飾業、回收商、大學及研究單位等,盼串接紡織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鍊,導入綠色設計及永續消費,提升國內紡織循環的經濟模式。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許鳳玉表示,衣服永續設計觀念必須從教育端著手,為此學界共同編撰環保化設計的教材,並導入到教學現場,讓學生在設計衣服時能夠好好選擇與認識材料,並選擇單一材料或再生材料,將來在衣物回收拆解上就會更容易。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紡織循環聯盟將推動紡織品綠色設計,並促進運動機能衣、制服使用單一材質或咖啡渣等環保紡織材料,也鼓勵公部門、學校及企業採購制服時選擇綠色設計服飾。循環署也正在擬訂「紡織品材質定量鑑別及智慧分選設施設置及運營捐助要點」未來可補助業者設置智慧分選設施,促進舊衣回收循環再利用,要點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另也正在建立再生纖維認證機制,追溯驗證再生纖維來源、紡織品流向及循環利用情形,與歐盟等國際相關規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