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期貨交易於21日掛牌交易,多數合約跌停。圖:碳酸鋰示意圖。(美聯)
首次上稿:7/21 16:49
更新時間:7/22 07:00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碳酸鋰被稱為「白色石油」,是國家戰略性重點產品,廣泛應用於玻璃、陶瓷、醫藥等領域。同時,也是電動汽車電池的重要成分。《彭博》報導,中國首個鋰期貨交易於21日上市即暴跌,與2024年電池材料潛在過剩因素,打擊市場交易情緒有關。
中國首個鋰期貨於21日上市交易,但早上9點開盤後,鋰期貨持續走低,總共有7個合約中,就有5個合約跌停。《彭博》引述廣州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週五(21日)廣州期貨交易所的碳酸鋰跌破了每噸24萬6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07萬元)的基礎結算價。
其中,1月交割合約價格跌至21萬5000元(約新台幣93.6萬元),隨後收復跌幅、跌幅約11%。而2月至7月的跌幅較首日跌幅為14%。
上海有色金屬市場行業研究總經理王雪莉表示,新期貨都是明年交割的,這可能是導致價格下跌的原因之一。王雪莉預計,2024年鋰產品將出現過剩,目前市場情緒受到影響。她補充說,第一季通常也是中國回補的緩慢時期。
隨著全球電動汽車需求的推動,碳酸鋰的現貨價在去年11月飆升至創紀錄水平,當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對此乾淨能源所需要的金屬價格飆漲,形容為「瘋狂」。但今年隨著供應壓力緩解而大幅下降。
根據中媒報導,21日早上開盤後,主力合約LC2401跌幅擴大,LC2402逼近跌停,LC2403、LC2404、LC2405、LC2406、LC2407則全部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