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光電系「非線性積體雷射光學實驗室」團隊長期深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力。(中央大學提供)
〔記者張維真/台北報導〕為突破傳輸速度,人類開始研發積體光路。2022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陳彥宏以「非對稱性絕熱耦合偏振分光元件及其積光波導空間濾波晶片」專利,雙料獲得鴻海科技頒發第一屆企業特別獎及發明競賽金牌獎,為積體光路發展邁出一大步。
積體電路至今已發展逾50年,為了突破傳輸速度,人類開始研發積體光路。其中,被廣泛使用在光電與通訊市場的鈮酸鋰晶體,被稱為「光學界的矽圓」,作為用來製造積體光路與高速調制器的優異材料。陳彥宏的「非線性積體雷射光學實驗室」團隊認為將鈮酸鋰晶片與近年受到學界重視的「絕熱耦合」(Adiabatic Couplers)技術結合後,能在積體光路、量子光路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他們自2015年起開始研發設計。
陳彥宏說明,該次獲獎的專利是一種相容性很高的積體光路晶片,可以由現有的半導體製程設備生產,並且達到積體微型化、降低製作成本,並同時提升訊號多工處理的特性,進而提高產品競爭力。
陳彥宏說明,中央大學光電系「非線性積體雷射光學實驗室」團隊已在領域深耕近15年,經過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和技術培養,才能奠定目前的晶片研究。團隊在國科會量子專案計畫支持下,預計將此技術結合量子光源研發高積體可操控之量子光電晶片,作為量子計算及量子通訊之利器。未來也將持續研發積體光電元件,並往量子光電晶片的方向發展。
該研究團隊是全球第一個在鈮酸鋰晶片上實現絕熱耦合的實驗室,為之後的相關研發奠定良好基礎。這次獲獎的發明曾刊登於《光學快訊Optics Express》、《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等高影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