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經濟不安全感上升 中國進入全民大儲蓄時代

2022/07/23 19:12

疫情增添中國民眾的未雨綢繆感。(彭博)疫情增添中國民眾的未雨綢繆感。(彭博)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清零政策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加深中國民眾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中國人民銀行調查顯示,高達58.3%消費者偏向「更多儲蓄」。同時間,科技新聞平台「後浪研究所」(youth36Kr)針對40歲以下年輕人進行的線上民調也顯示,僅6.9%表示不儲蓄,40%表示每月儲蓄,其中高達27.4%每月存下逾50%所得,以因應失業與生病所需。此現象顯示中國進入節衣縮食的大儲蓄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房市、出口與內需消費同步疲軟。

中國人行在50座城市,針對2萬儲戶進行的第2季城鎮儲戶問卷報告顯示,收入信心與就業預期指數皆下滑,在消費與儲蓄意願上,僅23.8%傾向「更多消費」,傾向「更多儲蓄」者則上升至58.3%。

而在後浪研究所針對2200名40歲以下年輕人進行的民調也顯示,在40%表示每月儲蓄者中,有29.5%每月存下30%至50%所得,27.1%存下10%至30%所得,27.4%存下逾半數所得。

受調者有近87%為1981年至2012年出生的千禧世代與Z世代族群,理應是中國所謂消費世代的主力,但如今許多卻選擇少消費、多儲蓄。

南華早報報導,在深圳證券公司實習的李名揚(音譯)說,「只要收入增加,儲蓄比例也將上升」,他現在月存30%所得。今年取得金融學系碩士學位的他說,「疫情真的增添我的未雨綢繆感,我必須存錢以備不時之需,包括失業與生病,而也我也必須努力存錢買車、買房」。

在廣州從事銷售工作的25歲羅女表示,「3月間我開始感到不安,我一些朋友與同事突然失去工作,他們的所得一夕間中斷,這讓我對失業的風險感到警覺,所以我開始更加節儉」。

為香港非政府組織從事翻譯的張露婷(音譯)說,「看著我帳戶的前一點一滴增加,讓我對未來較有安全感」,儘管香港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但她月存近40%所得。

後浪研究所的調查顯示,約10%表示,若突然失業,存款僅足夠維持1個月生活,22.4%表示可以生活半年,18.1%表示可以生活半年至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