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阿根廷通膨全球居冠 內外資集體出走

2022/01/16 07:25

OECD統計,2021一整年阿根廷通膨率高達44.9%。(路透)

阿根廷2021年通膨指數44.9%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遭遇通膨巨浪襲擊,拉丁美洲情況慘烈,多數華爾街銀行預估,拉美國家承受通膨壓力將持續到2022年。其中,阿根廷通膨最為嚴重,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2021一整年阿根廷通膨率高達44.9%,始終占據全球榜首。阿根廷的物價到底漲多凶?

路透報導,根據1項央行的調查,預估2022年底阿根廷通膨率還會更高,將達到54.8%,較先前估值多出2.7%;阿根廷披索持續走貶,目前匯率約在103.45披索,分析師估計,披索會進一步貶值,2023年底將貶至229.18披索兌1美元。

事實上,早在2018年阿根廷就陷入嚴重的匯率危機,2019年阿根廷通膨率也超過50%,2020年和2021年通膨率也高達36.1%、51%。此外,2020年阿根廷全年經濟萎縮10%,衰退幅度居全球前列,貧窮率也飆升超過44%,創下2000年代初期以來最高。

牛肉價漲1倍 民眾搶買美元保值

高通膨也改變阿根廷人的生活形態。阿根廷是全球第5大牛肉出口國,然而2020全年牛肉價格足足增加1倍,民眾都快要吃不起。阿根廷人大量減買牛肉,2020年人均全年牛肉消耗量只有49.7公斤,比起1956年的高峰少了一半。加上貨幣嚴重貶值,阿根廷民眾瘋狂買美元保值,甚至透過黑市搶購,逼得政府祭出多項限制,才能抑制高漲的美元需求。

由於通膨率50%已成家常便飯,阿根廷人發展出許多「抗通膨」的生活習慣。例如,一拿到薪水馬上花掉,因為存在銀行裡只會減損價值,而且一次購物通常會買齊一週所需,就連生鮮也不例外。其次,如果需要大額花費,阿根廷人會毫不猶豫選擇借錢支出,尤其如果借款利率低於通膨率,更值得一借,普遍預期通膨會使未來幾個月到幾年的還款,變得更加容易。

阿根廷披索持續走貶,分析師估計,到2023年底披索會進一步貶值。(美聯社)

1890年代 阿根廷人均GDP曾是世界之冠

阿根廷通膨是怎麼惡化到這種地步?早期,阿根廷曾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靠著出口穀物和肉類,成為南美洲農業大國。1895-1896年,阿根廷的人均GDP為全球之冠,1903-1913年間,阿根廷每年GDP成長約7%,經濟實力甚至可跟英、法、德等分庭抗禮,也吸引大量歐洲移民,但沒想到阿根廷的美夢很快變成惡夢。

一戰使阿根廷經濟由盛轉衰,1920-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衝擊阿根廷,1930年阿根廷首次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軍人干政摧毀阿根廷初生的民主政體,政治走向腐化。二戰則是阿根廷經濟徹底衰落的分水嶺發,1946年軍方和工人階級力挺的強人總統貝隆(Juan Perón)上台執政,民粹主義崛起,然而,貝隆的市場干預,只不過讓人民感到短暫繁榮幻象,不斷增加公共開支,卻埋下債務危機的種子。

軍人干政民粹崛起 阿根廷債台高築

此後數十年,阿根廷的經濟不斷受到政治動盪拖累,債務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1976-1983年軍事獨裁政權後,阿根廷在1980年代後期,歷經惡性通膨。雖然一度穩住頹勢,但由於經濟體質虛弱,2001年再碰上金融危機,面對披索重貶、失業率狂飆,政府束手無策。

2015年,親商的前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上台,推行一系列「經濟自由化」改革政策。但最終仍無法兌現競選承諾,阿根廷深陷經濟危機,披索通膨加劇,2018年IMF同意提供阿根廷、創紀錄的570億美元貸款。在馬克里主政的4年間,阿根廷央行的指標利率(LELIQ,主要是7天期的附買回利率),從20%一路上調,但高通膨與匯率貶值難以緩解。2019年馬克里政權崩潰後,LELIQ一度飆升至超過80%。

由於通膨率50%已成家常便飯,彭博報導,阿根廷人為抗通膨,一拿到薪水就馬上花掉。(路透)

貨幣政策嚴重漏洞 政府干預失敗

總結阿根廷通膨失控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有嚴重漏洞、政府在公共支出的效率低落,再加上無效的保護主義。專家也認為,阿根廷政府不但沒有資源來刺激經濟,還不斷祭出干預主義帶來反效果,企業不斷縮減投資,不利創造就業,終究注定會失敗。

至今,阿根廷仍走不出經濟衰退的泥淖。近年,阿根廷左派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對富豪加徵新稅與管控物價,禁止企業解僱工人、電信費凍漲,提高黃豆、小麥和玉米的出口稅。2020年還補貼好幾萬家小型企業員工最多50%的薪水,為了償還外債,還限制企業取得美元,但這些都於事無補。

外資已掀起撤資潮,包括沃爾瑪、Nike和南美航空,皆已放棄阿根廷市場。就連本土企業也出走,部分知名企業紛紛轉向烏拉圭,因為烏拉圭的投資環境與阿根廷相反,不但經商環境友善,且經濟穩定。過去阿根廷還能勉強稱作是「南美洲第二大經濟體」,與巴西在南美爭霸,但現在阿根廷每年GDP已不到巴西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