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新興菸品爭議不休 學者籲 國內應做出自己風險評估

2021/10/12 10:00

學者呼籲,新興菸品問世時間不若傳統紙菸久,台灣自己必須對於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讓科學數據說話。(本報資料照)☆吸菸有害健康☆

〔記者高嘉和、王孟倫/台北報導〕我國應該如何管制「新興菸品」?外界意見紛歧,正反方常常各自引用國外研究數據或文獻,進行攻防。對此,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呼籲,新興菸品問世時間不若傳統紙菸久,台灣自己必須對於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讓科學數據來說話。

 近年來,由於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日本及南韓陸續開放新興菸品,並採取不同程度管理;而台灣從2017年就提出修法(菸害防制法),但過程一波三折,至今尚未定案。

 針對新興菸品議題,提出修法的衛福部擬採不同列管:電子煙列「類菸品」,全面禁止製造、輸入及販賣,而加熱菸則歸在「指定菸品」,上市前,必須通過主管機關健康風險評估,才能銷售。外界稱此為「一禁(電子煙)、一開(加熱煙)」。

 對此,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表示,整體來看,新興菸品問世才10年,在研究上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數據,除了參考國外研究外,台灣自己應該要對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一旦有了風險評估,才能衡量這些菸品的減害程度」。

 為何台灣沒有建立自己新興菸品的風險評估?莊凱任分析,可能是經費、人力與時間等因素,讓國內遲遲沒完成健康風險評估,而可行的風險評估作法是,用實驗室的數據,去檢視加熱菸、電子煙會產生多少有毒物質,再去交叉比對人體可以承受多少有毒物質的量。

 莊凱任認為,新興菸品就如同代糖或代油產品,可提供使用者「心理」與「生理」上的減害。「減害」相當難說,畢竟,無法斷定產品是否「完全減害」,所以,只能說可避免掉多少成的影響,降低多少風險。

 首先,心理上,新興菸品可讓使用者心中有抽到菸的感覺,卻又不像傳統紙菸有那麼多的有害物質,藉此產生心理上的安慰。其次,在生理上,相信當初發明創造電子煙、加熱菸的人,一開始目的,是為了製作比傳統紙菸危害更低的商品,而科學證明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在研究上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數據,來判定減害程度。

 他強調,若以環境減害來看,撇除二、三手菸問題,傳統紙菸有亂丟菸蒂的困擾,至於電子煙免去亂丟菸蒂的問題,不過,電子煙仍存有載具中的塑料、電子機芯和化學廢物等問題待解決。

 而民進黨立委何志偉指出,菸害防制法從2017年提出修法至今(2021)尚未完成修法,抽菸對健康的危害眾所皆知,最健康的方法當然就是戒菸;但他直言,對還無法戒菸、或不想戒菸的民眾來說,政府如何妥善管理,讓抽菸的民眾不會成為次等公民,是十分重要的。

 在新興菸品部分,何志偉主張,「跟上國際的腳步,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管理方式」,他以鄰近的日本為例,日本開放「加熱菸」,其銷量曾一度佔據全球近98%出貨量,此外,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是禁止販售。

 對此,何志偉表示,台灣若作為國際上對電子煙、加熱菸分開管理的國家,會不會反而助長地下化、走私歪風?結果,混入更多不知名的危險成分?這都是衛福部需要仔細進一步思量。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指出,新興菸品的興起,在世界各國成為菸害防制的重大討論議題,雖然國外已經有一些研究,但國內自己尚未有針對傳統紙菸、電子煙及加熱菸進行健康風險評估。

 蔡壁如強調,衛福部有必要做關於新興菸品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告訴國人使用新興菸品,對人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至於衛福部對新興菸品擬採「一禁一開」,蔡壁如指出,這部分她曾問過,而衛福部的說法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是把加熱菸視為「菸品」,所以才會研議經審核評估通過後,可以開放上市,不過,電子煙仍列為禁止。

 蔡壁如直言,吸菸有礙健康,我也不喜歡人家抽菸,不過,對新興菸品應該要採取一致立場,要就「全禁」或「全開放」,而非一禁一開。

 反菸團體包括:董氏基金會等強力呼籲政府,應為國民健康把關,修法全面禁止所有新興菸品。因為新興菸品問世只有十餘年時間,相關科學與健康研究付之闕如,危害風險恐被低估,若等到20、30年新的研究出來,會像現在傳統紙菸一樣,是後來才知道它(新興菸品)的禍害後再來禁止,那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