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LTN經濟通》歐盟碳關稅 衝擊全球產業

2021/05/30 08:12

歐盟即將在2021年6月公布碳關稅,並在2023上路。(美聯社)

歐盟碳關稅 2023年上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歐盟即將在2021年6月公布碳關稅(carbon border tax),並在2023上路,外界擔心台灣包括鋼鐵、水泥、紡織等產業將首當其衝。歐盟先前已宣示,將透過開徵碳關稅來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以完成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量5成,以及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歐盟在2019年12月11日發布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當中囊括一系列的政策,目的是要讓歐盟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可說是有史以來對抗氣候變遷最有野心的政府計畫。不過,伴隨而來的是,在歐盟生產的商品將比其他國家承受更高昂的成本。

為了防止企業想方設法不在歐盟生產,歐盟官員打算設計1種方式,來懲罰碳排放密集型的商品。目前還沒有太多細節釋出,就已經引發各國間的熱議。最早這個想法是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19年7月提出,並稱之為碳關稅,後續又演變為「碳邊境調整措施」(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 CBAM)。

不只是歐盟,美國拜登政府也積極研擬減少碳排放的構想。美國於4月主辦氣候領袖視訊峰會,邀請全球40位領導人與會,拜登在會中宣示,將在2030年減少至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減少碳排放已經是全球共識,其中「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現今主流的減碳方式。碳定價的意思是,為1個單位的碳排放訂出費用,由此可以確定企業需要為了碳排放量支付多少費用,並期待能因此提高企業或國家的減碳意願。當這個價格訂得愈高,企業或國家對於降低排放、投資低汙染能源等的動力就愈大。

歐盟內部要求針對高碳排的產品課徵碳關稅,目的是要防治碳洩漏,並還給歐盟企業公平的競爭地位。圖為鋼捲示意圖。(彭博)

碳排放交易制度 對企業活動影響大

不過,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許多產業供應鏈遍及全球,從能源、生產到製造可能都外移到其他國家,使得碳排放的活動被轉移到另1個國家,結果整體來看,減排的速度還不如增排,這就是發生所謂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

除此之外,也有「碳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TS)。ETS為某個產業或好幾個產業碳排放的最高上限,並設計了碳排放額度(carbon permits),讓有超量排放需求的企業,可向有多餘的企業購買額度,一方面能給予生產者彈性,避免躲避義務;二方面由於出售配額可以賺錢,變向獎勵企業投入更多綠色行動。

從歐盟、美國、日本、南韓,到中國和哈薩克,許多國家都已經啟動相關計畫。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的數據,全球碳價約管制了120億噸CO2e,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重,從21019年的20%成長至22%,涵蓋46個國家層級及32個次國家層級。

全球碳價管制約120億噸二氧化碳

歐盟從2005年開始實行碳排放交易制度,至今已有16年,但因為其他國家並未實施碳定價,歐盟內部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要求,針對來自其他國家的貨物,課徵碳關稅,目的是要防治碳洩漏,並還給歐盟企業公平的競爭地位。

於是,歐盟打算實施碳邊境調整措施,曾有幾種方案被討論,首先是對特定排放密集的產品課徵關稅,稅率將和ETS的價格掛勾;第二是將碳交易體系擴展到邊境,強迫外國公司購買碳排放額度、讓外國生產者有獨立的額度等;第三是對所有在歐洲銷售的產品課徵加值稅或消費稅等形式的碳稅,但這將同時影響到外國生產者及歐洲廠商。

目前看起來,歐盟似乎是傾向將碳定價、碳交易延伸至進口商品,因此像是台灣等沒有實施碳定價的國家料將受衝擊。另外,進口成本上升預計也會對企業造成打擊,波士頓諮詢公司2020年的研究顯示,使用扁鋼製品的汽車、機械製造商和建築公司等,年獲利衝擊平均恐達40%。

歐盟單方面實施碳交易制度是否符合WTO原則尚有爭議,特別是WTO並不樂見此類的貿易保護主義。歐盟官員認為,CBAM設計成WTO可接受的方式,雖然很困難但仍是可行的。另外,包括美、日、中都已經推動,或準備推動碳交易制度。

CBAM的稅金將成為歐盟潛在的預算收入來源,歐執委估計,每年將達50億至140億歐元。(彭博)

歐盟每年因此增4726億台幣收入

彭博指出,從技術層面到政治層面,歐盟在推動碳關稅機制將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如何決定1項商品當中牽涉到多少的碳排放,還有該如何向歐盟以外的國家及地區提供碳排放額度等。

歐盟執委會預計將在2021年6月公佈更多法規草案細節,但最終這個計畫仍必須獲得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的同意,才會成為法律。立法過程可能涉及長達2年的談判,也就是說,最快要到2023年才會生效。

歐執委先前也強調,導入CBAM的結果,代表先前給予那些可能離開歐盟生產的企業的免費配額將取消,或至少會逐步取消,因為這種配額並不符合WTO的規則。但產業界則認為還是需要有免費配額,這很有可能是影響談判的關鍵。

來自CBAM的稅金將成為歐盟潛在的預算收入來源,歐執委估計,每年將達50億至140億歐元(約台幣1688億-4726億)。前歐執委官員指出,這筆龐大的收入將作為何用,勢必引起嚴重對立,就像10年前歐盟試圖將國際航班納入碳市場,便引起巨大反彈,任何收入最終都應該流向發展中國家用以對抗氣候變遷,或協助產業脫碳。

針對歐盟碳關稅,也有不同觀點。路透評論指出,推動碳關稅的想法已經在歐美普及,這種做法看似是在氣候變遷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但除此之外,碳排放的政策也可能被用來平衡不同國家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有些國家營運成本較高,有些則成本較低,最終將有助於較富裕的國家,保留住工作機會和投資。

評論指出,碳關稅在各國政治議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實際上是各國在不同政治立場上角力的延伸。例如,西方國家並不希望看到,大量企業移往中國或印度,只是因為環保規定比較鬆、生產成本比較低,因此透過課徵碳關稅,也能提高在其他國家製造的成本,減緩製造業工作流出至海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