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指出,隨著中歐緊張關係升溫,歐洲國家的立場逐漸靠攏美政府。(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外媒消息指出,隨著中歐緊張關係升溫,歐洲國家的立場逐漸靠攏美政府,歷經7年馬拉松談判才談成的「歐中投資協定」恐因此生變。
《彭博》報導,自去年12月達成歐中投資協定以來,歐盟的行政部門及德國已各自立法,加入美國針對北京的制裁行列,使中國實體更難以對其投資;義大利政府原為一帶一路的熱烈支持者,但現在也轉向阻擋中企收購自家產業;法國今年3月召見中國駐法大使提醒分際,中國使館方面卻以行程原因拒絕召見。
《彭博》指出,這些舉動顯示歐洲對中立場轉強硬,但最大的轉變可能尚未到來,民調顯示德國綠黨9月大選後將在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屆時德國對中國不信任且強硬的態度將進一步升級。
《彭博》指出,這些跡象也表明歐洲立場逐漸與拜登政府一致,隨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本週在倫敦參加7國集團外長會,預計更加團結的美歐聯盟,將修補川普時期留下的一些傷痕,涉及貿易、關稅、技術等層面。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董事會成員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這經歷了一段情緒轉變。」據報導,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在今年3月遭到中國制裁。
伍德克指出,中國自以為對台灣構成「完美風暴」,又對香港實施政治控制,以及國際對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的制裁,種種事件顯示中國並未遵守經濟開放的承諾。
報導指出,就在4個月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才幫助歐盟通過「歐中投資協定」,當時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稱這是歐中關係的重要里程碑,將為歐洲投資者提供更好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但到今年3月底,歐盟已加入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的行列,共同對中國實施制裁,理由是中國涉嫌強迫新疆少數民族勞動,北京也採取自身反制措施,中國群眾也對瑞典H&M發起民間抵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所資深研究員Zhang Monan指出,歐盟近期新增許多與人權、意識形態及民主相關的議程,預計與中國的對立及衝突將持續下去,但歐盟不想聽令於美國,預計將制定一套獨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