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金融時報》專訪鄧振中:車用晶片短缺 讓各國發現不能忽視台灣

2021/02/08 15:57

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圖中)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當前的車用晶片短缺潮,是台灣與西方國家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機會。(資料照,記者塗建榮攝)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台積電等晶片業者,在全球車用晶片短缺下受到矚目,包括德國、日本和美國等都向台灣政府和業者尋求援助,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對此表示,當前的車用晶片短缺潮,是台灣與西方國家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機會,各國已發現他們再也不能忽視台灣,而這絕對有利於台灣的貿易。

《金融時報》今(8)刊登對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的訪問,對於在車用晶片短缺潮下,包括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Peter Altmaier)、日本政府和美國高層官員都和台灣政府與台積電等業者接觸,以確保晶片供應,鄧振中表示,「每個人都看到了(晶片短缺)狀況,並認為他們再也不能忽視台灣...這絕對有利於台灣的貿易安排」。

不過,台灣政府積極處理車用晶片短缺問題,卻遭當地媒體批評「干預私人企業活動」。《金融時報》也指出,各國就晶片問題向台灣政府尋求援助,也引發了政治爭議,其中德國為避免冒犯中國,而在傳統上一直迴避在國際上承認台灣,且去年台灣向歐洲國家捐贈約數百萬套醫用口罩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發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也未公開正式感謝台灣。

鄧振中則稱,也許有些國家過去認為,若它們與台灣關係太緊密,「那就麻煩了,因為中國會懲罰它們」,但汽車晶片短缺凸顯了台灣的重要性,及台灣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晶片短缺問題向全世界表明,「台灣是可靠的,台灣的公司可以信賴」。

不過,對於台灣晶片公司是否可能在美國建設更多晶片廠,以擴展產能解決短缺問題,鄧振中回應表示,此安排「不會發生」,也透露最近台灣和各政府之間針對晶片供應的討論,對台灣晶片業者產的能分配,沒有直接影響。

鄧振中也說,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支持該國的行業,「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晶片的產能分配,或是否在國外擴展產能,則是「商業決定,畢竟在商要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