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疫情促產業變遷 工研院盤點後疫經濟發展4策略

2020/07/06 11:17

副總統陳建仁(中)盛讚台灣從口罩分配、疑似病例熱點搜尋等,「在防疫階段將ICT產業用得很成功」,並指台灣2370萬人都是無名防疫英雄。(記者吳佳穎攝)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引發民眾生活、產業變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今(6)日指,疫情引發國際政治、經濟、社會及產業變遷;其中反中情緒高漲,引發國際政治局勢變遷,「無人經濟」興起則推動商業模式改變,且疫情凸顯環境反撲,促成循環、綠色經濟興起,最後,未來ICT產業將走向「以人為本」的思維。

工研院今日舉辦「韌性台灣 後疫產業發展論壇」,前副總統陳建仁到場致詞時,盛讚台灣從口罩分配、疑似病例熱點搜尋等,「在防疫階段將ICT產業用得很成功」,並指台灣2370萬人都是無名防疫英雄,感謝疫情期間業界攜手合作,從口罩、呼吸器國家隊,到藥局分配、醫藥單位的照護等台灣防疫成功的重要關鍵。

針對後疫經濟發展,劉文雄指出,國際情勢方面,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反中情緒高漲,為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最高,導致各國認為關鍵產業、材料供給鏈上需要分散風險,並重新檢討全球化經濟模型,以平衡風險與成本;經濟方面,由於疫情促成「 1.5公尺經濟」,無人經濟雛形逐漸成形,引發商業模式改變。

社會方面,劉文雄指出,本來 COVID-19病毒只存在蝙蝠身上,但人類偏要吃蝙蝠、侵犯蝙蝠活動範圍,「將來人類要尋求與大自然共存」,促成永續環境產業發展,包含循環經濟、綠色能源、永續環境等;科技方面,目前ICT是最夯的產業,該產業的重要性在於加速數位化轉變,疫情過後,科技發展將朝向「以人為本」,包含,健康、醫療、照護等都是重點發展面向。

此外,劉文雄指出,後疫情時代「新常態(New normal)」成為通俗語言,並指,未來台灣必須改變過去「製造」思維;他解釋,過去10多年來,台灣都是產品思維,並專注發展製造實力,但未來10年,台灣要轉以「技術」思維,發展關鍵技術,以發揮台灣的智慧價值,「這比強調製造能力來的長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