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銀行家觀點〉疫情恐慌巨浪襲來 轉型壯大產業、經濟抵抗力

2020/04/09 08:00

疫情引發經濟危機並非史無前例,但這次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極大威脅。(示意圖,彭博)

疫情引發經濟危機並非史無前例,但這次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極大威脅,關鍵在於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重要性迥異於以往。在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政府與人民應沉穩以對,找出多元創新模式,不僅應對困境,更要藉機拚轉型。

武漢肺炎(亦稱「新冠肺炎」)疫情越演越烈,全球感染人數破40萬,原本有些大意的歐洲、美國見識到嚴重性,紛紛祭出降息來救市,但各國股市的反應卻是跌跌不休,匯銀人士直言:「市場缺的不是資金,而是防疫罩。」市場資金本來就相當寬裕,如今央行陸續降息,資金與恐慌形成兩股力量,拉扯著股匯市走勢,如小船在海洋上前行,恐慌巨浪劇烈震盪。這時政府與人民都應沉穩以對,找出更多元創新的模式來應對困境,趁此機會轉型壯大自我的抵抗力。

利率走低,提升經濟效果有限

其實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跟歐洲都使用量化寬鬆QE的救市手法,讓金融市場表面繁華,資金大舉流入金融市場,但一路走低的利率,除使金融市場熱絡,對實質經濟的助益相對有限。

也就是全球經濟體質尚未恢復,這個時候又爆發了可怕的疫情,讓股匯市場更加劇烈震盪,經濟活動也因疫情停擺,全球經濟動能戛然停滯,衰退恐不可避免。

就如同病毒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身為人類還是應該回歸注意自我的抵抗力,而全球經濟體質也應該好好找出問題癥結點,並仔細治療調整,而非只是再靠印鈔票,因為再多的錢也無法讓經濟回穩。

回顧近17年來,經濟榮景似乎過度集中於中國,其成為全球工業依賴的世界工廠,這些年全球得利於中國龐大的生產力與消費力,可說是全球化風潮的甜蜜時光。根據世界貨幣基金(IMF)報告,2003年中國GDP占全球經濟4%,到了2019年,中國GDP占全球經濟超過16%。

中國靠低價勞工與土地瞬間長成參天大樹,經濟果實是受惠於全球化的分工,剛開始看似很美好,大量的商品訴求便宜、再便宜,「Made in China」滲入全球的經濟體,一旦遭受「毒害」,只要跟中國「交往過從甚密」都難以幸免。

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並非史無前例,但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帶來威脅,關鍵在於「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主要市場,對全球經濟重要性迥異於以往」,這是武漢肺炎讓全球膽戰心驚的理由。

疫情蔓延,帶來「去全球化實驗」

《金融時報》認為,武漢病毒疫情擴散帶來「去全球化實驗」,現在國際障礙築起不是為了停止貿易或移民潮,而是為了防止感染擴散。不過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居然在此時呼籲其他國家不要將武漢肺炎當成藉口,築起對中國的貿易障礙。英國《衛報》(Guardian)社論分析,這印證了中國擔心世界各國想藉機使用保護主義,因為各國長久以來都在尋求正當施行保護主義的契機。

現在世界各國已經被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的情況嚇到,美國目前已有超過6.6萬的確診病例及數百人死亡,美國總統川普更是氣得把此病改稱為「中國病毒」,3月多次施壓美國聯準會,宣布將利率調降逼近於零,而且準備砸下7,000億美元到金融市場,希望降低對抗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不過市場上還是充斥恐慌心理,美股持續重挫。

美國各州都祭出各種禁令等防疫措施,經濟活動停滯,高盛專家團隊甚至下修美國第2季季度經濟成長率預測至「負24%」的驚人數字,若是第3、4季能快速反彈,全年經濟成長率還是可能只有負3.8%。

而歐洲的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宣布政府打算推出總額8,220億歐元的經濟援助方案,以對抗武漢肺炎。這是德國戰後史上最高額的紓困方案。紓困方案資金將挹注相關特殊措施,包括局部國有化、信貸保證、工時被迫縮短者的薪資補助等,表現出德國對疫情嚴陣以對。

市場不缺資金,缺防疫罩

儘管世界各國的央行都宣布降息,盼能穩住市場軍心,但匯銀人士認為,「市場缺的不是資金,而是防疫罩」,因市場資金本來就相當寬裕,如今主要國家央行陸續降息,資金與恐慌形成兩股力量,拉扯著股匯市走勢,如小船在海洋上前行,恐慌巨浪恐怕還是會持續劇烈震盪。

台灣因有17年前的SARS處理經驗提早超前部署相關防疫措施,人民也都有共識,為了保護台灣的抵抗力來努力,政府也應該將危機想辦法化成轉機,就算經濟活動減緩,藉此沉澱一下,思考更多元的創新模式來應對困境,對台灣經濟來說,將是一個轉型增加自我抵抗力的好時機。

(本文摘自2020年04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採訪、撰文:張嘉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