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從貿易戰到全面冷戰? 蘭德公司:美中未來一段時間陷僵持

2019/09/11 17:52

美中之間貿易戰是否已演變為更廣範圍的冷戰,美國各界仍有不同看法。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6月底會面情形。(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美國之音報導,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學者佛格森(Niall Ferguson)近日甫指出,美中貿易爭端其實已在「第2次冷戰」初期階段,兩國間的矛盾包括技術、地緣政治等多層面問題;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RAND )分析,美中不論10月能否達成協議,兩國關係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陷入僵持。

美國副總統彭斯去年演說就提到,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小布希、歐巴馬都在根本層面上誤解了中國的挑戰;中國並不是「戰略盟友」、而是「戰略競爭者」,甚至是「對手」。

蘭德公司政策分析師韋恩(Ali Wyne)對美國之音表示,美中兩國關係雖已進入競爭態勢,並出現經濟層面、科技層面的脫鈎,但目前把兩國關係定義為「冷戰」還為時過早,因為「比起華盛頓和莫斯科在冷戰時的關係,美中兩國的關係可稱得上是相互依存」。

韋恩說,「中間國家」沒有如同美蘇冷戰一般的壓力、必須選擇與其中一個大國站在一起,他們尋求的是戰略靈活性的最大化;另外,冷戰以蘇聯解體告終,美國和中國都不可能解體,不管雙方關係如何緊張不定,兩國最終都必須達成某種程度的平衡。

不過,韋恩指出,美中即使能在10月達成貿易協議,最多也只能為兩國關係帶來暫時的緩和,因為緊張源頭已擴展到其他方面,兩國矛盾癥結在「地緣經濟」:哪一個國家能在尖端前沿科技上佔據優勢,成為供應鏈中心,在不斷趨數位化的全球成長中建立規則和機構?

曾任中國美國商會董事會主席的何志強(John Holden)認為,目前貿易戰佔據了絕大部分注意力,但美中矛盾還充斥著其他因素;川普總統及華府重要官員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但一些前後不一的動作顯示,目前他們還不能確定要與中國維持怎樣的關係。

新美國安全中心副主席拉特納(Ely Ratners)則將川普政府對待中國的方式形容為「非競爭性對抗(confrontational without being compet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