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CEO開講》黃育徵:台灣薪資要起飛 關鍵是這個

2019/05/20 07:30

相關影音

台糖公司董事長黃育徵。(記者胡志愷攝)

(台糖公司董事長,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從150年前的工業革命以來,大家都是遵循著「線性經濟」的經濟模式。「線性經濟」它是一個破壞性很高的經濟模式,是一個利潤跟利益私有化,但是風險跟成本公有化的模式。在這樣的架構下,企業不需要承擔風險跟任何外部成本。外部成本是由社會來承擔、環境來承擔、生態來承擔。

「線性經濟」的運作,需要不斷地開採原料、生產產品、使用、拋棄,是一個非常揮霍資源的經濟模式。台灣在這裡面扮演的,就是代工(OEM)的角色,過去50、60年來,都是如此。為什麼我們會持續停留在一個代工的角色?因為過去50年我們的經濟模式都是依靠降低成本來創造競爭力。

台灣其實沒有什麼資產。比方說要生產一個產品需要原料,但是台灣沒有原料,台灣99%的原料都是進口的。我們也只有2300萬人口的市場規模,沒有很多品牌。一方面在生產端沒有原料的優勢,甚至屬於是弱勢,只能仰賴進口,所以我們的成本一定比別人高。在市場端又沒有品牌,因此市場上面的價格又受到品牌壓縮。在後端賣不到好價錢,在前端成本又高,所以一直淪落在代工的角色。

代工的角色需要什麼呢?第一個,就是我的水要便宜、電要便宜,最好不要有環保成本,最好原料也要便宜。原料既然是進口的、不是自己生產的,就一定會比別人貴。甚至我們融資也要便宜,這是早期的商業模式。政府不只是要給土地、給電、給水,還要給得便宜。最後導致什麼?當土地便宜、水便宜、能源便宜、融資便宜、環保成本都很便宜,都已經被壓縮到極端時候,接下來要怎樣才能擠出利潤?工資要便宜。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只要我們停留在代工的角色,台灣的薪水是起不來的。面對市場壓縮、原料成本上漲,企業就只能用壓低薪資來創造競爭力。所以對台灣來講,循環經濟是一個改變定位的重要契機,有機會扮演一個嶄新的角色、找到新的空間。換句話說,我可以藉這個機會,跳脫代工的角色。

傳統的廢棄物處理,本身就可以發展成一個很大的產業。但是我主張的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性改變,落實在各種建設與產業當中。政府要蓋一棟新房子,是不是蓋成循環建築?讓建材能夠在房子拆解過後,能夠繼續作為建材來使用?政府是不是能夠透過公共採購,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我們都一定編預算買冷氣機,還要擔負起保養與維修的責任。對於業者而言,過保之後就沒有責任了,甚至還會希望出問題之後,你可以快點買一台新的冷氣。但是你真正需要的,是那台冷氣機還是它吹出來的冷風?

既然需要的只是冷風,我們就不見得需要購買冷氣機,而是購買冷氣機提供的空調服務。機器的擁有權保留在冷氣業者手上,他要確保冷氣不會壞掉,能夠有效率的提供你冷風,才能夠持續賺取這個服務費用。這種商業模式的轉變,才有辦法讓企業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高的價值,不再依靠代工賣產品來獲取薄利。

再深入一點思考,你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攝氏26度的空間。要創造這個空間,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從建材選擇、通風設計來達到這件事,搞不好最後連冷氣都不需要。

政府每年都會有一筆採購的預算,如果可以採納循環採購的模式,不再只是思考產品的規格,而是尋求符合循環經濟精神的解決方案,就能夠透過政府的採購預算,來直接推動循環經濟的落實。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資源可以持續地循環使用,而不會一直降級或跑到環境當中。以下腳料為例,下腳料是一個線性的模式,資源的價值進到不同製程之後就越來越少。如果我們拿回收寶特瓶去做成PET纖維,再加工成毯子。但是如果毯子壞掉之後沒有辦法再次循環利用的話, 就很難說是循環經濟。

所以循環經濟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規劃,讓已經被使用過的PET產品或原料,能夠持續回到這個循環裡面不斷地生產,不需要再去使用全新的PET材料。這只是一個例子,說明循環經濟不只是把廢棄物資源化,還要重新去思考產品要怎麽設計、有沒有更好的商業模式、整個產品生命週期要怎麼規劃。

循環經濟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因為如果好好去落實它,資源就能夠持續在地方「循環」、持續地創造價值,所以能夠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在創造經濟與環境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帶來社會面向的正向改變。

(總策畫/記者歐祥義;採訪整理/記者吳滋雅、胡志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