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央行總裁楊金龍闡述台灣經驗 提央行5大因應之道

2019/01/08 21:51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應《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邀稿,就「央行如何因應貨幣政策之新挑戰?」以台灣經驗,提出央行五大因應之道。(記者陳梅英翻攝)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應《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邀稿,就「央行如何因應貨幣政策之新挑戰?」以台灣經驗,提出央行五大因應之道,包括完善貨幣政策風險管理、善用數位科技與大數據、採行定義更廣泛的物價穩定、管理式的浮動匯率制度及總體審慎措施,最後則應與時俱進調整對外溝通策略,以建立社會對央行的信賴,提高貨幣政策效力。

《銀行家》雜誌於1928年創刊,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集團轄下刊物,該雜誌月發行量3萬冊,讀者遍布逾180國,每年會針對全球前1000大銀行進行排名,是國際間極有份量的專業雜誌。

由於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即將於1月22日至25日在瑞士Davos舉行,《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1月的Davos特刊向我央行總裁楊金龍邀稿。

楊金龍在「央行如何因應貨幣政策之新挑戰?」專文中指出,全球化、技術進步、電子商務巨擘崛起,以及工會組織式微的影響,使得通膨與失業間關係弱化,通膨在經濟復甦階段可能不會明顯上揚,導致研判通膨的改變,到底是反映經濟循環性或是來自其他因素影響,變得更為困難,也因此,過去貨幣政策常引用的飛利浦曲線是否仍可作為重要指引,已經引發爭議。

另外影子銀行的競爭,也削弱了傳統商業銀行在貨幣乘數創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金融全球化則使得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影響。

楊金龍更指出,主要央行比如美國Fed,採行的貨幣政策所創造的全球金融循環,對新興市場央行更構成另一項嚴峻挑戰,其貨幣政策效果常透過資本移動傳遞到全球其他地區,改變其他國家信用情勢。

以台灣為例,楊金龍說,由於資本帳自由化,台灣必須因應外資所帶來巨額且突然的資本移動,資金進出巨額且頻繁的外資雖然為數不多,但一旦集體行動卻會造成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加大。

針對全球經濟及國際金融體系長期改變,楊金龍表示,央行有五大因應之道,首先必須接受不確定性向來是貨幣政策決策過程中內在且不可避免的特性,為了在不確定性下作決策,我們必須倚賴完善的貨幣政策風險管理。

此外,不確定性無所不在,因此必須及時檢視範圍較廣的經濟指標,將來或可善用數為科技與大數據,以改善分析品質。

除通膨外,央行必須妥善控制風險溢酬縮小、資產價格評價偏高、無法持續的金融槓桿、風險胃納增加,以及信用加速擴張等徵兆浮現的金融超載現象。

央行應將更多焦點放在防止更多的金融泡沫,而非泡沫破裂後的善後工作。 楊金龍說,2009 年初以來,在美國 Fed開始實施量化寬鬆幾個月之後,台灣針對房市採行一系列的總體審慎措施,算是成功地減緩金融不穩定的風險。

因此,他認為央行宜採定義更廣泛的物價穩定及管理式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較大的政策彈性及貨幣政策自主性,並且透過總體審慎措施保護該經濟體,較不受全球金融循環及先進經濟體貨幣政策外溢效應的不利影響。

最後,貨幣主管機關則必須與時俱進,調整對外溝通策略以教育大眾。

楊金龍說,央行如果能將視野超越國內目標,並在快速變動市場中調整策略,以及建立大眾信心,將是確保貨幣政策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