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爛頭寸有10兆元?金管會:不精確也不正確

2019/07/22 08:45

金管會表示,外界常把存款與放款的差額視為爛頭寸,但這是一種不正確解讀(記者王孟倫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本國銀行的存款與放款差距,一直高居不下、維持在10兆元之上,外界常稱此為「爛頭寸」;不過,金管會澄清,這樣說法不精確也不正確,因為銀行存款不能全數拿去放款,必須先扣除「應提存準備金」等項目,此外,沒有借出去的資金,有些也會用來投資金融資產,因此,不能概括稱之為爛頭寸。

根據統計,今年5月底整體國銀的「放款餘額」為29兆1975億元、「存款餘額」為39兆7757億元,雙雙都創下史上最高;其中,5月存款與放款之差額、也就是外界常說的「爛頭寸」為10兆5781億元,僅略低於今年4月(10兆5802億元),是歷年來次低金額。

其實,從2017年8月開始,國銀「存款與放款差距」就突破10兆元至今,而這種現象,也引來外界疑慮及擔心,銀行滿手資金(存款)、卻沒有充裕的去化管道。

對此,金管會銀行局官員表示,很多人會把「存款」減掉「放款」,剩下來的錢,就認為這是銀行的閒置資金或爛頭寸,顯然這是一種誤解。

首先,銀行所吸收的存款,依規定,必須先扣除「法定用途資金項目」之後,剩下其它的錢才能拿去放款;「法定用途資金項目」有3大類,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法定流動準備金及高品質流動資產。

為何要先扣掉「法定用途資金項目」?銀行局指出,這是為了保障民眾權益,讓存款資金具有足夠安全性與流動性,對銀行來說,也隨時能因應民眾提領現金等。

其次,存款扣除「法定用途資金項目」,銀行就可以自由運用資金:除了用於放款,也能用來投資金融資產,像是公債、公司債及央行存單等;也就是說,存款沒有拿去對外放款的部分,銀行可用於投資、增加收益,依據其財務操作策略進行最適資產配置。

對此,官員強調,銀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都拿去放款,外界不該把存、放款差額,直接視為銀行的閒置資金或爛頭寸,這會很容易造成誤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