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科技與創新》富里磚窯場化身民宿 滿滿生態與人文

2019/06/18 07:30

在13層樓高的大煙囪旁,是近60年歷史的富南磚窯場,如今已化身為充滿人情溫暖的旅人家,邀請旅人來此做客。(圖片由工研院提供)

富里是花蓮最南端的鄉鎮,三台則是富里最南的地名。台9線上距離台東縣界約500公尺處,一根13層樓高的大煙囪矗立在不遠處,循跡前往,近60年歷史的富南磚窯場赫然現身,窯場已不再升火開爐,化身為一間充滿人情溫暖的旅人家,邀請旅人來此做客,感受富里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

天才濛濛亮,磚窯居第三代主人徐尉傑已經起身忙碌,裡裡外外的打理民宿事務。說磚窯居是民宿,其實更像是一座生態的園區,花草盎然生長,雞鴨兔在園區恣意晃蕩,荷塘映著天光,蜻蜓、蝴蝶在花叢間飛舞。

找回富里的記憶 窯廠成為民宿

建於1966年的磚窯居原名「富南窯場」,由徐尉傑的祖父徐鏡明經營,專門生產紅磚提供建築使用。1990年,因環保意識抬頭及產業結構轉變,紅磚需求大不如前,磚窯場停止營運。後續10年間,磚窯場閒置,土地部分轉為有機水稻耕種,直到2000年碧利斯颱風襲台,閒置的磚窯場在颱風中受到嚴重損害,徐尉傑的父母不捨祖傳家業就此消失,因此決心修復整建,並希望以另一種方式重新找回窯場昔日風華。

小到一磚一瓦,大至建築結構,都由徐尉傑的父母一手包辦,歷經7年時間終於修復完成,於2007年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2008年以「磚窯居」為名,改建成民宿。

「磚窯場成為民宿後,有一些以前在窯場工作過的員工或後代,會特地跑來住宿,跟我們述說以前在這裡工作的回憶,」徐尉傑說道,窯場全盛時期,約有30多名員工,當時花東地區共有13間磚窯場,富里僅有富南窯場一間。對許多富里人而言,磚窯場不僅是徐家的家業,更烙印著許多屬於當地居民的記憶。

結合在地資源 手作精油米糠皂

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的徐尉傑,不同於多數同學選擇進入科技業,他毅然決定返鄉,協助父母經營民宿。「我不覺得進入半導體、科技業,就是有『前景』的選擇,」他認為,將人生最精華的部分,消耗在沒日沒夜的工作中,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且比起繁華忙碌的大都市,他更喜歡家鄉充滿綠意及悠閒自得的環境。

徐尉傑回到富里後,慢慢從父母手中接下家業,在同是返鄉或移居富里的年輕人團體「富里983」引薦下,接受工研院輔導,學習植物精油與米糠液萃取技術,搭配園區內豐富的花朵香草,製作精油、米糠皂等商品、設計DIY體驗活動,為民宿引進多元經營方式,估計可提升消費客單價約1成,也讓住客深度體驗富里文化。

在工研院的輔導下,徐尉傑學習植物精油與米糠液萃取技術,製作精油、米糠皂等商品、設計DIY體驗活動,為民宿引進多元經營方式。(圖片由工研院提供)

凝聚共識 讓更多人認識富里

深耕富里,協助產業輔導的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強調,對富里、乃至東部的產業輔導,跟西台灣幫助產業的定義是很不一樣的,把產量、產值做大,「這是西部產業的思維,」他指出,東部農村產業比較適合深度體驗、特殊物產,或文化生態層面共同結合的產業生態系發展,這與里山倡議的精神是相通的,因為科技在這裡一定要建立在生態、文化與在地的框架上來營造特色。

富里最大的特色在於文化多元,徐尉傑如數家珍:豐南部落保留很多阿美族文化,如豐年祭;還有竹田村的客家文化,像是義民廟的慶典,每年都吸引許多人參與;而東里村的「阿立太祖」公廨,則是平埔族文化,「富里要發展觀光,絕對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度之旅。」

「我們不希望富里變成炒短線的景點,」與多數富里青年一樣,徐尉傑期待富里產業興盛的同時,仍保有獨特文化風貌。產業要發展,勢必要做到一定規模,這不是一蹴可幾,「我們還在凝聚共識的階段,期待更多認同的能量,一旦機會來臨,就能讓更多人認識富里,」徐尉傑的語氣充滿信心。

(本文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米糠液萃取技術。(圖片由工研院提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