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手機刷卡推了10年 台灣仍不普遍

2016/05/12 06:00

搞懂手機行動支付

去年電子支付占比僅26%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台灣金融業者推廣「行動支付」概念至少有近十年歷史,但銀行業者坦言,雖然各種類型產品盡出,但距離「普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根據金管會引述國際調查,去年台灣在現金以外的電子支付,占台灣民眾消費支出比例僅二十六%, 較南韓的七十七%、香港的六十五%及中國的五十六%等,在亞洲國家中確實偏低。

銀行業者分析,手機信用卡可概分為TSM(信託服務管理,Trusted Service Manager)平台、HCE(主機板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代碼化服務(Token)及信用卡綁定(或稱掃碼服務)等四種;不管採用何種方式,前提是都要有「信用卡」,且前三項服務都需要一支具備NFC功能的手機,大幅拉高使用門檻。

TSM早推動 需換SIM卡 發卡不踴躍

以較早推動的TSM業者,包括國內五家電信業者成立的「群信」、財金公司轉投資的「台灣行動支付」、聯合國際、中華電信等;包括國泰世華、中國信託、台新等前幾大發卡銀行均已合作推出,但銀行業者坦言,TSM手機信用卡因必須重新換發SIM卡、限制電信業者,實際發卡「並不踴躍」。

另一種行動支付主流可歸類是「替代卡號」,包括HCE及Token。VISA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分析,HCE是將真正的卡號置於雲端,持卡人交易時,銀行會提供另一組替代卡號,概念與Token類似,但Token的代碼是由信用卡組織轉換提供,未來HCE也可與Token結合。

因HCE不需換SIM卡、不限定電信門號、不需新申請信用卡、一機可綁定多張卡片,也採虛擬卡號交易等優點,手機族使用意願較高,目前以玉山銀行推廣動作最為積極。

還有一種最「親民」的手機信用卡服務,就是「信用卡綁定」。持卡人只要在智慧型手機(不限NFC手機)中,下載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業者的APP,並在APP中將個人現有的信用卡卡號輸入綁定,就可以到相關通路消費,例如中國信託銀行開發的「直接付」,綁定信用卡就可到台北一○一、全家便利商店「刷手機消費」,但這種方式在資料傳輸安全上較前三種都低。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