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產業空洞化 台灣經濟最大病因

2015/07/19 06:00

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

記者鄭琪芳/特稿

台灣經濟陷入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業空洞化」。當我國每一○○元的外銷訂單有五十三元在海外生產,不僅經濟成長趨緩,背後更是工作機會流失、低薪普遍化等問題,經濟成長果實大多由資本家拿走,一般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導致所得分配不均持續惡化。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我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呈現下滑趨勢,一九九六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超過五十%,營業盈餘約占三十一%;但二○一○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降至四十三.八%的史上新低,營業盈餘則攀升至三十四.六一%,二○一三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仍維持四十四.六五%的低檔。從GDP分配面結構來看,分配不均問題相當明顯。

因此,儘管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國內所得最高與最低二十%家庭,所得差距有改善跡象,但這項統計難以反映金字塔頂端與底層的差距。若根據綜所稅申報資料,所得最高與最低五%家庭,所得差距由一九九八年約三十三倍,擴大至二○○八年的六十五倍,二○一三年更飆破九十九倍,貧富兩極化的速度相當驚人。

台灣所得分配不均,與「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脫不了關係,今年一至五月海外生產比重逾五十三%,續創史上新高;雖然「三角貿易」對GDP有貢獻,但主要受惠者是大老闆或大股東,勞工則面臨工作機會流失、實質薪資倒退等問題。

更慘的是,台灣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向中國,協助中國「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如今「紅色供應鏈」反成為台灣產業最大的威脅,導致外銷接單及出口連連衰退。但是,台灣連續五個月衰退後,馬總統日前出訪時才想到從國外打電話要行政院長毛治國提藥方,此舉若不是作秀,就是嚴重的「後知後覺」,有這樣的領導人,台灣怎麼好得起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