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昏聵馬政府 更甚清末

2014/11/25 06:00

記者鄭琪芳/特稿

執政黨為了拉抬選情,把中韓FTA當成「恐嚇牌」一打再打,繼上週動員財經首長上電子媒體,昨再上演一齣工商團體拜會的戲碼,江揆趁機痛批反對黨「拖垮政府」,經濟部長杜紫軍更批評認為中韓FTA影響不大的社會氛圍是「義和團心態」;殊不知,死抱兩岸經貿牌的馬政府,怪東怪西不自我檢討,永遠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難道不更像昏聵的滿清末年?

中韓FTA甫完成實質性談判,降稅項目及時程尚未公布,馬政府就能算出對台灣GDP、出口、產值及稅收的衝擊,擺明就是要打「恐嚇牌」。杜紫軍昨再表示,中韓FTA可能影響四十萬人的工作機會,要增加國內工作機會,就要讓廠商不會因關稅比別人高而外移,否則,薪水一定漲不上來。

國內產業外移、投資不足,造成高失業、低薪資問題,並非簽FTA就可以解決。以馬政府最得意的ECFA為例,二○一一年生效以來,國內投資情況反而惡化,根據聯合國報告,二○一一年台灣吸引外資直接投資金額負十九.六億美元,全球排名倒數第二,甚至不如北韓;另一方面,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卻屢創新高。

台灣是WTO會員國,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下,約六成出口貨品已免稅,未來ITA擴大為ITA2,更可提高至七成左右,關稅減讓並非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最大因素,近幾年中國大力扶植自己的產業,逐漸建立「紅色供應鏈」,兩岸從合作轉為競爭,才是台灣面臨的最大挑戰,唯有加速產業轉型及升級,才能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

不過,馬政府似乎只想向中國靠攏,因此把台灣經濟問題歸咎於服貿、貨貿未過,一再打出「恐嚇牌」,怪在野黨、怪太陽花學運,「完全執政、完全卸責」。馬政府再不調整兩岸經貿政策,只會導致資金外流及產業外移問題更嚴重,讓台灣經濟陷入「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