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中玩兩面手法 台盼讓利一場空

2014/11/11 06:00

記者鄭琪芳/特稿

今年APEC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一方面想方設法矮化台灣,一方面又宣布中韓FTA完成實質性談判。對照從ECFA早收清單到近期的貨貿協議談判,台灣一再爭取面板、工具機、石化、汽車整車等降稅而不可得,凸顯中國對台灣一貫的兩面手法,馬政府卻還一再寄望對方讓利,難怪老是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對於中韓將簽FTA,經濟部評估對台灣衝擊相當大,但數字卻「鬧三胞」,經濟部長、次長及工業局長一人提出一種數字,讓人摸不著頭緒。而且,中韓FTA具體降稅內容尚未出爐,經濟部就能馬上評估其效應;相較於服貿協議先簽了再評估,經濟部的前後做法落差實在太大,也令人懷疑是否又在打「恐嚇牌」。

經濟部聲稱,中韓FTA生效後,對台灣工具機、汽車、面板等產業衝擊相當大。事實上,這些都是近幾年中國大力扶植的產業,中國產業供應鏈已逐漸建立,對台灣產品的需求持續降低,關稅降不降已是其次。以鋼鐵業為例,中國本身鋼品產能過剩,還低價傾銷全球打趴鋼價,即使關稅降到零,中國會採購多少台、韓鋼品?

何況,台灣的經濟問題不在FTA!台灣是WTO會員國,與許多國家關稅互惠,且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下,絕大多數電子產品出口已免稅,而FTA關稅減讓僅約三%至七%,若台灣產業發展至今,還只能大打價格戰,沒有三%至七%的關稅減讓就活不下去,只能說過去幾年的產業政策錯誤,輔導產業轉型及升級成為空談。

馬政府拿中韓FTA當加速貨貿協議談判的藉口,完全在意料之中;但從ECFA早收清單到服貿協議,我方代表在談判桌上的表現一再令人失望,加上中方的兩面手法,在時間壓力下談出的貨貿協議,對國內產業到底是好還是壞?是否重演服貿協議的爭議?恐怕是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