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星期專訪》周桂田教授︰石化業應轉型 立專法、專區管理

2014/08/18 08:00

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鄭琪芳/專訪

高雄氣爆事件,凸顯政府對於石化業管理及風險治理的不足。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石化業對GDP的貢獻僅約一.六%,卻耗用二十六%能源,造成「經濟不正義」及「環境不正義」;過去因政府治理轉型怠惰,使得企業轉型怠惰且欠缺社會責任,呈現「掠奪式資本主義」,未來石化業一定要轉型,轉向高附加價值產品,且應立專法、設專區、成立專責機構,並加強與當地居民溝通。

記者問:高雄氣爆事件,凸顯哪些問題?

周桂田答:這次事件凸顯的不只是工業安全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社會的系統性風險。過去十多年來,台灣面臨SARS、戴奧辛污染、八八風災及高雄氣爆等;國際上則有日本福島核災、全球氣候劇變等。我們不僅面臨各種食品、疫病傳染、工業安全與環境污染風險,且在全球氣候變遷威脅下面臨很多挑戰,但政府在風險治理上卻相當侷限。

高雄氣爆 凸顯全台轉型怠惰

為何如此?追根究柢就是「轉型怠惰」,包括政府治理轉型怠惰、企業轉型怠惰及社會轉型怠惰。從國家治理來看,我們把石化業當成重要產業,卻輕忽風險,二、三十年來丙烯管線竟沒人管理,消防法也沒把丙烯納入,更無專屬的管制機構,非常荒謬。

這次高雄氣爆,背後結構是唯經濟發展主義,企業長期便宜行事、隱匿風險,且缺乏社會責任、欠缺創新及轉型的驅力。國際上風險與環境管制愈強的國家,產業愈有競爭力,因為要想辦法升級,往高質化及技術創新方向走,環境污染也會降低;但我們長期處於政府治理轉型怠惰,連帶造成產業轉型怠惰。

另外,公民長期受環境污染所苦卻隱忍,雲林麥寮附近污染多,但近幾年人口卻增加近一萬人,有民眾說「反正住遠一點也受到污染,住近一點還有工作」。這是「破碎的風險個人化」悲哀,個人直接承受風險,也因此喪失對國家治理的信任,今天台灣最嚴重的就是信任危機。

石化排廢 面臨國際經濟制裁

問:如何看待石化業的環境成本外部化?

答:第一是國際氣候變遷公約的制裁威脅。全台二氧化碳排放從一九九七年一直上升,目前一年約二.五億噸;二○一○年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升高至十一.五三噸,排名全球第十六;台灣遲早面臨國際氣候變遷公約的制裁,這是相當嚴重的經濟安全問題。另外,我們碳排放係數遠高於日、韓,產品碳排放係數太高,將不利競爭,甚至無法出口。

第二,石化業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二○一三年公布資料,扣掉中國,全球PM二.五(細懸浮微粒)前十名城市,台灣就有三名,包括嘉義、高雄及馬祖,顯示產業跟空污有很大關係。近來許多公共衛生的研究也顯示,石化廠周遭的居民承受高於一般人的致癌風險。

目前石化業生產模式也導致高耗水的環境資源爭議,集集攔河堰每天要輸三十多萬噸水到六輕,國光石化大肚攔河堰爭議、中科四期搶水衝突等,都涉及了與農民搶水,導致高鐵地基地層下陷危機、農糧安全等議題。

問:是否應重新思考石化業的發展?

答:日本一九七○年代也面臨同樣問題,因為空污、災變,把低階石化廠外移,留下高階石化廠。台灣能源原料九十八%從國外進口,但石化原料的提煉須大量依賴能源原料,應重新思考是不是要用這麼多石化產品。

目前台灣仍處於「褐色經濟」,不是「綠色經濟」,因為過去轉型怠惰,加上社會沒有強力監督,使得「褐色經濟」延續,呈現「掠奪式資本主義」。以高雄氣爆為例,企業賺了這麼多錢,還用中油的輸油管偷運丙烯,造成重大傷亡後,卻推說不是他管的,只要賺錢,不要負責。

台灣要從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這個角度來看石化業轉型。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二○一二年石化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生產毛額二四○四億元,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一.六%,就業人數約八萬人;若加上中下游,也僅占GDP約二.五九%,就業人數約三十二萬人。但石化業耗用能源材料約二十六%,且政府長期對石化業等產業能源成本補貼,在長遠的經濟戰略上非常矛盾,也不利於經濟安全。

石化業耗用這麼多能源與環境資源,這是經濟不正義;危險石化管線進入市區,這是環境不正義;製造這麼多空污,也是世代不正義。因此,石化業一定要轉型,轉向高附加價值;但過去二、三十年來,沒有嚴格的環境及風險管制,企業不用轉型就荷包賺滿滿,造成轉型怠惰。

今年巴西世足賽,台灣贏在更衣室,用寶特瓶做的運動衣被廣為採用,這就是高質化的石化產品。石化業要有國際競爭力,應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低階石化產品中國都在做,東南亞也開始要做,有什麼競爭力?高質化石化產品不需耗用這麼多能源,也不會產生這麼多空污,如果管制得好,會是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

問:除了轉型之外,石化業是否應立專法、設專區、成立專責機構?

答:台灣石化業發展這麼久,經濟部卻推說不是主管機關,法令有嚴重疏漏,也沒有專責的機關。石化業的管理,廠商跟政府都有責任,民眾則有選擇的權利,面對一個高危險性的管線或產業,民眾有權利要求資訊透明化,並參與產業去留的決策。

過去高雄工業化及都市化同時進行,讓危險管線經過市區,現在管線要慢慢外移,成立專區。我也贊成訂定專法,現行的消防法可能無法處理,消防單位對危險化學物質有沒有能力處理是個問題。訂專法後,應成立專責機構,這個機構要跟石化專區的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派駐在地方。

設專區前 應與居民充分溝通

現在中央規劃高雄南星計畫區為石化專區,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因為過去都管制不好,即使設專區可能還是會反對,這是長期溝通的過程,未來規劃專區,一定要和業者、當地的居民、公民團體等充分溝通。

問:此次事件是否也凸顯分配不公的問題?

答:高雄人當然覺得經濟不正義,生產、污染、爆炸都在這裡,統籌稅款卻相對少。基本上,在這裡生產,財政上應挹注地方,但不是錢撥下來就好,中央與地方要協調錢怎麼用,因為有管制成本,例如成立專責機構、人力部署在高雄等。

高雄市政府也很無奈,要求業者申報管線,但沒說斷管之前,大家就是懶懶散散,也不理你。國家發展石化產業,出了事管理機關卻在踢皮球,這樣不對,中央跟地方要協調,要發展這樣的產業,就要有管制機制,這個國家需要徹底進行治理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