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埔里造紙業 走過70年興衰

2005/03/21 06:00

記者佟振國╱專題報導

南投縣埔里鎮水質純淨,不僅生產聞名全國的紹興酒,也是手工造紙的發源地,民國24年日本人成立第一家造紙廠,50至60年全盛時期,埔里至少有50家紙廠,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工資上漲,許多業者被迫出走或關廠,如今留下來的紙廠僅剩11家,繼續與小鎮共生共榮,成為地方重要資產。

良好水質是造紙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水中金屬、雜質含量過高,生產的紙張容易變質,埔里能夠成為台灣造紙的重鎮,水是關鍵因素。埔里造紙業發展可追溯至民國24年,當時日本人發現埔里水質純淨,有良好的造紙環境,為了取水方便,便於現今愛蘭橋下的溪床搭建廠房,名為「埔里製紙所」,是埔里第一家造紙廠。

台灣光復後,「埔里製紙所」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埔里手工紙工廠」,數年後標售民間經營,由張明星承購,更名「台灣棉紙廠」,也是埔里第1家民營紙廠,之後能高、光華、長春等紙廠相繼成立。早期許多民生用紙都以手工紙為主,除了內銷,大部分銷往日本,民國60年以後,日本經濟復甦,文化產業發展,書畫用紙需求量增加,也帶動埔里紙廠進行第一次的轉型,但當時兩岸關係緊張,業者無法得悉宣紙的製作方法,後來有人輾轉從香港引進,業者才開始研發,製造自有的手工宣紙,60至70年是埔里造紙業最興盛的年代。

九二一災後產業蕭條,紙廠也逐年遞減,為了保護這項重要的文化資產,行政院文建會、縣府文化局,分別透過南投縣手工紙藝文化發展協會、文史工作者梁坤明等人,進行埔里紙產業現況及田野調查。現存造紙工廠有台灣綿紙廠、新光華、長春、中日、福隆、廣興、技順、明鴻德、豐鎰、埔里、南興等11家,廣興成功轉型觀光紙廠,其他業者致力開發更高品質手工或機械紙,重新找回日本、韓國市場。

埔里造紙業發展至今,已邁入第70年,不僅是在地人就業,及透過紙張所呈現文化藝術,埔里紙種種輝煌與辛酸,都值得被保留下來。

產製特殊用紙

記者佟振國╱專題報導

紙是人類重要的發明,除了傳遞知識、文化,現今更是生活中的好幫手,小從茶袋、吸油面紙,到研發高科技的專業用紙,產品日新月益,但民眾別以為這些都是進口貨,不少產品都是埔里造紙業者的心血結晶。

埔里造紙業在面臨產業外移、廉價紙品回銷等衝擊後,除了研發更高品質的手工宣紙,重新爭取日本、韓國外銷市場,特殊用紙的誕生,也是紙廠生存與發展重要關鍵,目前埔里鎮有中日、新光華、埔里、豐鎰等紙廠均投入研發與生產。

舉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包裝紙、瓦楞紙、彩烙紙、特殊防偽紙、透明覆印紙、花藝膠帶、吸塵袋、茶包袋、吸油面紙等,及工業與建築用紙如電纜絕緣紙、耐火建材等,還有醫療用的活性碳濾紙、無菌與不起毛球的手術器材包裝紙等,就連國寶級的古字畫,也得仰賴特殊的中性紙,才能進行修復。

中性紙是中日特種紙廠的主力產品,一般紙張的酸鹼值偏向酸性,原料必須經過半年時間特殊處理以及純淨水質,才能製成中性紙,特別提供故宮博物院、國史館、國家檔案局、中央圖書館、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保謢中心等單位,解決紙類文物以及檔案修復各項問題。

至於一般民眾認為紙張最怕火,其實目前市面上已有耐火建材用紙,包覆在門板間,遇熱膨脹後會將門縫堵塞,形成密閉空間,避免火勢延燒與濃煙侵入,達到防火與救生目的。

中日紙廠副總經理林清洲指出,以往特殊、專業用紙,都必須仰賴日本、歐美等國進口,價格居高不下,現在國內紙廠不僅已能夠生產,包括日本、歐美等國還仰賴台灣供應,可說是風水輪流轉。

林清洲表示,中日紙廠成立將近半世紀來,也面臨出走的抉擇,但決定留在台灣後,全力研發高品質與特殊用紙,與一般自東南亞或中國回銷的低廉紙張做出明顯區隔,反而闖出新的一片天空,也證明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近年來該紙廠也計劃擴充場區、設備,成立機能紙與修復用紙研發中心及物流倉庫,讓埔里成為亞洲地區修復用紙及特種紙研發製造的重鎮,也能大量生產耐熱性化學纖維紙,廣泛用於醫療、食品、光學、電子產品等。

發展觀光紙廠

記者佟振國╱專題報導

「如果當時沒有參與社區總體營造,轉型與觀光、教育、文化結合,如今可能也得關門。」這是南投縣埔里鎮廣興紙廠第2代負責人黃煥彰道出的現今埔里造紙業困境,也慶幸在資金等條件不如人的情形下,能找到另一條經營之路。

埔里的造紙業於民國80年以後降到谷底,紙廠不是關閉結束營業,就是到中國、東南亞設廠,留下來的業者則苦思轉型之路。當時埔里酒廠也面臨存廢關頭,計劃結合在地多項藝文產業,共同發展觀光的新方向,加上社區總體營造的風潮吹向埔里,希望埔里成為「山之城、水之鄉、花之都、健之邑、藝之鎮」等的訴求高漲,社區藝文、觀光蓬勃發展。

民國84年,廣興紙廠、國賓棉紙廠率先嘗試發展觀光,開放生產線供人參觀,廠內也設立教學區,讓遊客DIY,親身感受手工造紙的甘苦,每到假日人潮不斷,轉型的效果不錯,可惜九二一大地震後,國賓結束營業,目前僅存廣興一家觀光紙廠。

廣興負責人黃煥彰說,由於資金不足無法赴國外設廠,當時的想法是結束營業,但絕對死路一條,不如嘗試結合教育、觀光,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但要發展觀光談何容易,紙廠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具有行銷、解說方面的專業知識,破舊的紙寮絕對吸引不了遊客。於是黃煥彰等人開始搜集資料,成立紙業博物館、教學區,加強員工的導覽解說訓練,讓員工不只會造紙,遊客跟著他們,就能知道造紙的點點滴滴,紙廠也將造紙、印刷技術結合,遊客自己抄紙、拓印,玩得不亦樂乎。

黃煥彰也自製宣傳摺頁,寄給政府機關、學校、社團及旅行社,起初多半石沈大海,但心想只要有人來參觀,就是他們的宣傳種子,加上媒體報導,這座小而美的觀光紙廠也漸漸打響名號,每年前來戶外教學的學生及參觀遊客超過20萬人次。

而埔里鎮由於水質優良,茭白筍栽種面積、產量均是全國第一,但農民任意棄置筍殼,卻容易堵塞水圳、污染環境,廣興紙廠特別嘗試將富含纖維的茭白筍殼打成紙漿製成手工宣紙,由於是廢物利用,命名為「惜福宣」,更成為地方的特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