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界建議未來應分開計算成長與衰退產業的產值,較為公平。(中央社資料照)
記者廖家寧/專題報導
最低工資連10年調漲,工商界表示,當前台灣經濟處於一個特殊處境,表面上經濟數據亮眼,但僅集中在與AI有連結的科技業,傳產等中小企業受到對等關稅未定、全球景氣不明等變數干擾,成長動能受限,又要增加員工給薪,對許多衰退產業而言是一大壓力,預期未來關稅衝擊將進一步浮現,多重夾擊下,盼政府提供受創產業配套措施,例如擴大租稅優惠、融資信保及升級補助,與企業共渡難關。
工商界表示,今年GDP雖預估可達4.45%,經濟表現看似亮眼,但實則是集中在半導體等科技業,產業呈M型化發展,傳產、中小企業哀鴻遍野,減班休息或大量解僱的通報數增加,衰退企業經營得苦不堪言,因此不應齊頭式要求「共享經濟成長果實」一起調薪,建議未來應分開計算成長與衰退產業的產值,較為公平,或是研擬優先給予低薪勞工族群薪資補貼。
產業M型化 工商界憂影響投資意願
工商協進會表示,台灣今年表面上經濟數據亮眼,但產業的實際感受卻是緊繃,面對全球景氣波動、關稅變數、匯率風險及地緣政治等多項外部不確定因素,最低工資的調升可能影響企業的營運彈性與投資意願,進而衝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與長期佈局,連鎖反應不容忽視。
商總表示,此次調幅產業界勉強尚可接受,政府調整最低工資是為照顧邊際勞工,但中小微企業承受力相對大企業是有限,最低工資已是連10年調漲,若過度調整除造成企業營運成本不斷墊高外,也容易導致企業因營運成本上升而削減人力、縮減工時或調漲商品價格,進而推升通膨,最終讓邊際勞工與消費者雙輸,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缺工問題未解 留意通膨走勢
工商協進會也呼籲,政府應審慎留意通膨走勢,避免因最低工資調升而進一步推升物價上漲,降低調薪效果,對企業與勞工造成雙重負擔。多數產業尤其是內需型及中小企業,仍面臨巨大的營運壓力與結構性挑戰,建議政府強化現有的租稅優惠、融資信用保證及產業升級補助等配套措施,並擴大適用範圍、簡化申請流程,使受衝擊較大的微型及中小企業能更有效地獲得資源,維持穩健經營。
商總也提醒,最低工資拍板調漲,但缺工窘境遲遲未解,企業在人事成本攀升的同時,還得投入額外資源搶人留才,經營環境其實不好過,建議政府針對受創產業,應比照疫情期間,提供補貼等相關配套措施,扶持企業共渡難關,呼籲勞動部盡快與經濟部共同研擬配套方案。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