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產業隨著投入人數越來越多,外送從業人員的相關權益,尤其是報酬備受關注。(中央社資料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Uber Eats日前首度公開一份針對台灣外送夥伴的收入調查報告,並邀學者專家座談,與會學者肯定平台主動公布數據,亦鼓勵不同平台公開真實報酬資料,除比較平台之間的差異,在不少外送員同時在多個平台提供服務的情況下,也能對外送員完整收入的全貌有更貼近事實的了解。
文化大學法學院教授邱駿彥表示,原則上勞工會自行選擇報酬豐沛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會將其他風險納入整體考量,外送員收入乍看比基本工資高出四十二%,且較餐飲、旅宿等工作類型高,但可能是在反映該工作選項所要自負的其他風險與成本,與傳統工作直接進行對比有其挑戰。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補充,外送員工作型態很特別,但任何工作型態都應該滿足最低薪酬、最高工時和職業安全與衛生等權益的保障,此外,彈性工作類型本身對從業人員帶來的工作價值,也是在報酬之外值得關注的重點。
多數偶爾送單 高度肯定彈性價值
該份報告另透過問卷調查一千名Uber Eats外送員,發現多數(六十五%)每週投入送單的時間少於十個小時,且還會分散在多天進行;此外,也有六成的外送員目前還有其他的工作;高達九十四%的外送員肯定外送工作的彈性價值;七十五%的受訪外送員表示,相較於更高收入的工作,他們更偏好目前高度彈性的工作型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江雅綺表示,外送在當前勞動市場中吸引了很多勞動力,但報酬與彈性僅是勞動力市場流動的部分變因。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代表亦補充,需要彈性或穩定工作特性的人自然會去選擇相應的工作型態,若要更深入了解外送工作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需要更多深入研究,包括質化分析等,以釐清不同就業族群對工作選擇的決定因素。
邱駿彥教授表示,目前統計調查結果,距離能應用到企業規則、協約、契約等實務上仍有一段路要走,但已具備開啟專業討論的意義。江雅綺教授則表示,過去數年間產業並無明確的資訊可以參考,肯定業者願意與研究機構合作率先拋出善意,釋出資訊協助未來產業政策發展的討論,但同時也建議應就維持彈性框架下,在外送員關切的申訴體驗提升、就業人員保障上,持續推進對話並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