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業者認為,中國輸美的貨量只是遞延,未來還是會出口。(資料照)
記者王憶紅/專題報導
貨櫃股營收及EPS
美國祭出對等關稅,讓海空貨運市場出現大變數,貨櫃航商認為,川普關稅政策仍在變化中,目前在美中互課高關稅下,中國輸美的貨量雖然驟減,但只是遞延,預期在美國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帶動下,貨物未來還是會出口,其餘航線在關稅90天豁免期保護下,較不受影響。其中,中東、印度、近洋等航線前4月平均運費都年增30%-40%,而整體未來海運市場走勢,仍需視關稅政策而定。
為應對關稅戰引發的市場波動,航運業目前採取空班、減班或撤線等措施,以因應需求變化。貨櫃航運業者指出,這些調整牽動的不只是船期,還涉及船隊調動、港口泊位、內陸鐵路與卡車轉運,以及空櫃的調度,對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已構成不小挑戰。
長榮海運(2603)總經理吳光輝表示,美中互課高關稅,對貨量造成衝擊,在部分貨主觀望、暫停出貨下,4月艙位量縮減30- 40%,中國進出口量減少60- 70%,預計第二季美國線的貨量可能下修。不過,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量在泛太平洋航線的佔比,從2017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前的69%,到2024年降到59%,7年僅降10%,顯示美中貿易依存度比想像高很多,且貨櫃航運運輸的貨物,多是以食衣住行為主的剛性需求產品,研判美中若要持續、且長久互課高關稅,有其難度,預期兩國應該會完善處理此問題。
美開學季貨物訂單 可能缺貨
吳光輝直指,以往美國下半年開學季的貨物訂單,目前就要開始陸續運送,若客戶現在不下單,會趕不上9月開學季前的上架時間,而這不是漲價的問題,是缺貨的問題。
陽明(2609)總經理白崑榮表示,過去美國每年從亞洲進口2,200-2,300萬個TEU(20呎櫃),預期這些貨量短期內不可能完全被美國製造所取代,且供應鏈要轉換,也需要時間,因此暫時也不會被其他地區所取代,所以不需太悲觀,除非未來美國爆發系統性風險,整體經濟惡化導致購買力下降,否則貨物未來繼續出貨的機率大。
萬海(2615)總經理謝福隆也說,今年簽訂的美國線長約價量齊揚,其中運價年增30%-40%,而美國客戶願意接受比去年高的運價,顯示美國客戶對未來看法也正向,因此研判因關稅壓抑的貨量,最後應該還是會出口。
長榮中國製船舶 未走美航線
另外,針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對中國製船舶徵收港口費一事,吳光輝說,長榮海運依據不同航線及市場的營運特性,選擇具競爭優勢的船型進行布局。整體船隊中,屬中國船廠建的船舶,目前皆布署在歐洲及亞洲區域航線,並未配置於美國航線。此外,若將經董事會核准並依法公告之未來3年內預計交付的新造船計入計算,中國造船的占比預估在20%左右。
陽明則指出,所屬Premier聯盟會相互調整船隊布置,安排非中國籍船舶航行美國線,因此預期影響不大,否則增加的成本,應該會設法轉嫁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