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示意圖。(資料照,記者徐義平攝)
◎歐陽書劍
銀行控管房貸額度演變成「限貸令」招來民怨,連行政院長卓榮泰、中央銀行與金管會都出面「闢謠」;對央行有關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過高的提醒,賴清德總統也認為行庫因應過當。忙著與央行、金管會,甚至財政部開會的銀行董總,還要應付金融消費者的質疑,「瞻前顧後」都很頭痛。問題到底從何而來?
七月之後陸續傳出有信用正常但房貸不易的訊息,甚至有預售屋將交屋的民眾借不到錢的恐慌,社群網站的討論熱度也逐漸攀高,尤其是中央銀行在八月二十一日發布新聞稿,強調「近期本行分別邀請三十四家本國銀行來行座談,請其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共同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在一般民眾看來,似有如限貸令的正式發布。
金融穩定與保護金融消費者是金融監理的兩大重要目標;中央銀行對銀行業的整體放款集中度保持警戒,各國皆然。房市大熱,成交量與貸款金額月月升高,使得銀行的資金有過度流向不動產的現象,並持續接近「銀行法」第七十二之二條所規範不動產放款的上限。中央銀行不管是為了壓抑房價的過速飆升或是維持金融穩定,出面邀集銀行「喝咖啡」並非不合理。
站在央行的立場,維持金融穩定既是法定目標,則要求銀行分散放款就是責任。即使是最安全的資產,若過度集中也不安全。二○二三年倒閉被接管的美國矽谷銀行,因持有過多美國公債,在市場利率劇升後,就因資產價值大為減損,而無力因應存款人的取款需求。
央行的警示有其必要,但時機與方式,或許可以再探討。「銀行法」第七十二之二條的不動產放款與存款比例的規定,其實不待央行提醒,各銀行都有控管機制;至於央行提供的另一組數據:二○二四年六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為三十七.四%,已接近歷史高點三十七.九%,也值得檢視。
資金的流動與外在環境有密切關係。購屋貸款算是比較穩定的長期貸款,通常只呈現增長趨勢;不過,企業貸款受景氣影響,在金融海嘯等危機的去槓桿時代,就甚有起伏,因此也左右了放款中各類別的比例。央行提出不動產貸款比的歷史高點是在二○○九年十月,其實從二○○九年三月至二○一○年七月,該數字都高於今年六月的三十七.四%,只是當時企業貸款增長格外緩慢,放大了不動產比。以此觀之,現在的不動產放款其實遠較數字呈現的嚴峻;然而,還有要注意的是,從去年的十月至今年的二月,不動產占比均高於最近的數字,央行此時出手,可能也要說明理由。
央行的「善意」提醒,在行庫看來猶如命令。雖然可以藉增加放款的總量,稀釋不動產占比,但既被要求提出「不動產貸款具體量化改善方案」,且難以預測未來的存放款增減,則銀行最直接的想法恐怕是控管總量,使不動產放款「只減不增」,才顯得「具體量化」;於是,就發生了「因應過當」的現象。只是,若能恢復合理的交易秩序,則喝喝咖啡就能冷卻不動產市場,央行與金管會應也未嘗不樂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