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集》颱風過後

2024/07/25 05:30

凱米颱風來襲,企業營運、農損,以及其他個人的損失,還是需要有一段恢復期。(法新社)凱米颱風來襲,企業營運、農損,以及其他個人的損失,還是需要有一段恢復期。(法新社)

◎歐陽書劍

台股因凱米颱風來襲休市兩天,在市場恢復後,股價應能很快就調整完成,該漲該跌的股票,多數會繼續走原來的路;不過,企業營運、農損,以及其他個人的損失,還是需要有一段恢復期。

這幾年影響台灣的颱風數量較少,大家更關注放不放假的小確幸,在各縣市長的臉書留言中,也能發現這樣的現象;不過,是否有假雖然重要,防災也不能疏忽。

根據聯合國統計,各種天災造成的傷害令人難以想像的高,而且愈趨惡化。以二○○○年為界,之前二十年全球的暴風雨、水旱災、地震、森林大火、山崩等各類天災合計有四千二百多件,死亡人數接近一百二十萬人,經濟損失超過一.六兆美元,而二○○○年後二十年的天災件數則高達七千多件,死亡人數達一百二十三萬人,經濟損失接近三兆美元。

每年天災的嚴重性與發生數量都差距甚大,可是若以平均值計算,二○○○年以後的二十年,每年因天災死亡人數已超過六萬人,而損失則達一千五百億美元,這樣的金額約相當排名在全球第六十名左右國家的GDP(國內生產毛額)。

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天災具有地域性,各國與各地天災的種類通常不大改變,而風災與水災是全球最普遍發生的天災,且所占比例愈來愈高,近二十年合計發生數已占全部天災的七成以上。從內政部消防署的災害統計也可以發現,台灣最常見的天災也是颱風與水患,所幸近幾年來,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風、水災害較少,死亡與失蹤數亦大降;不過,農業部統計的天然災害損失合計也都在二十億元上下。

在各種天災中,民眾擁有的房屋、汽車等已購置的財產損失,不列入GDP計算;但天災產生的傷害,仍會衝擊經濟,包括即將產出的農林漁產品可能被破壞殆盡、產業停工的直接產出減少和間接商譽損失,以及觀光旅遊業等預計算入今年GDP的比例,也會減少。至於其他改變消費者或生產者心理,進而對消費、投資有所影響,則是另外的問題了。

天災造成的損失雖難以估計,不過,有限度的一次性災害,對產業的發展通常不會有太大的衝擊,產值或許會因此而有一時的波動,但發展趨勢將會繼續。計算災損,並不只是為天然災害添加貨幣色彩,而是希望從中發現、挖掘可以避免傷亡、可能能夠降低損失的預防措施。

每次天災都是社會安全與復原能力的體檢,重要的是因此學到了什麼?聯合國除了建議加速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因應外,因天災類型有地域性,各國可以投注更多資源在經常發生的災害研究與預防上,並擬定清晰、完整的風險管理計畫及執行方案。天災的整體損失能夠計算,個人受到的影響,卻只有自己能夠感受。颱風過後,應要能建立更強韌的安全網。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